王苗苗
摘要:雖然我國的經濟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我國的農業發展還是存在落后的現象。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是以承包農戶為單位,隨著農村經濟市場程度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公共產品加大了對外部條件的依賴,而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仍然存在著總量不足和強制性過大等特征,農村農業的發展已經明顯導致了農民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針對這種現象,本文提出了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案。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公共產品的含義及供給現狀
公共產品就是只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并且具有非競爭性或者非排他性的社會產品。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于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影響其他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而非排他性指的是公共產品在消費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成本過高的現象存在而被放棄。農村的公共產品通常給農村居民提供的具有上述兩種特征的公益性服務產品,我們所熟知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等,都包含在其中,這主要是農村的基層政府根據農村的綜合發展狀況而設立的一些有利于農村發展的行政管理措施。[1]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之后幾十年里,我國都采取了勞動力代替資本的方法,政府通過鼓勵農民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提高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然而,這種體制只是在短時間內通過政府的督促,獲得了很大的效果,卻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隱患。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業制度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缺乏了之前政府的壓力,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很明顯存在著日益不足的現象。除此之外,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在之前人民公社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不可取因素,他在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上仍然有一些強制性的特色,導致很多資源存在浪費的現象,并且有關部門逐漸將重點放置城市化的建設,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供給總量不足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都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工業化及城市化的建設,從而導致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呈現了總體不足的現象,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農村社會文化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由于文化程度與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導致一些健康文化娛樂的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阻礙,這種狀況的產生非常不利于農村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除此之外,農民在個人與家族之間存在著某種很重要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構建了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世界,而忽略了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而我們平時所說的文化也屬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一種。目前,隨著農村高度社會化,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包括春節的廟會,甚至祭拜祠堂等現象也非常少見。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落后的現象,農村生產又是以分散的承包戶為單位,這就意味著農民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依賴性逐漸加強。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明顯依賴于水利建設、電網改造、交通設施完善等條件,而一旦這些條件的總量存在不足,就會導致農村的發展逐漸萎縮,城鄉的差距話逐漸擴大。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調
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不僅表現在總量短缺,更主要的是供求關系方面的失調。一方面,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是政府供給,私人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限制,而很難進軍農村公共產品領域。另一方面,農村目前實施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也是由村社區內部政府的指令決定的。在這種形勢下,政績考核和經濟利益的驅動,會使得基層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公眾的利益。因此,在行政管理實施過程中,政府與農民會存在沖突,導致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失衡。除此之外,目前很多鄉鎮政府已經向村委會等組織滲透,在農村,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特有的執行機構,農民很難在機構中體現自己的民主思想。對于一些公共產品的建設和推廣,都是政府一意孤行,有些產品的建設并沒有給農村的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有利之處,反而會消耗很大的成本,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負擔。[2]
稅費改革對農村公共產品的影響
稅費改革之后,鄉鎮政府也面臨了很大的困境,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意愿也在逐漸下降。在這之后,甚至取消了原先鄉鎮政府的一部分財政預算和開支,使得農村的財政渠道變窄,財務周轉變得更加困難。在基層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中,對于各家各戶的稅收依賴較城鎮更為強烈。由于農村中農業稅是基層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上級政府對其的補貼減少,就會使基層政府使用在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方面的資金縮減,農村義務教育也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因此,農村基礎設施的缺口增大,不僅使得農村的生產發展受到限制,也會使農村的文化水平進一步下降。在稅費改革之后,中國農村開始面臨一個新的討論問題,就是如何構建一個支持國家工業化順利進行,且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村。一方面農村需要克服工業化給其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自我生產能力,這與政府對農村的幫助密不可分。然而,目前行政部門還沒有就這兩個問題達成協調,農村公共產品的配置仍然存在很大困境。
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對策
建立完善公共產品農民需求表達制
對于公共產品,農民總是有自己的需求導向,因此在公共產品供給中,應當將公共產品的需求結構以及農民對公共產品的評價納入到民主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并且結合農民的意愿,確定公共產品的使用時間與年限。農民需求導向在公共產品制度實施的過程中將決定了公共產品生產的類型和順序以及方式。當然,在建設農民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制度同時,也會面臨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就是在將農民需求作為公共產品建設的核心同時如何采取措施避免集體中產生的需求沖突。對于這一問題,政府首先應當按照農民需求的數量進行排序,對于不同的公共產品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進行考察,農民的需求是多元的,然而公共產品的結構是不穩定的,二者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需求順序來化解。對農村發展可以做出極大貢獻,并且需求量最高的公共產品,應當放在建設的首位。其次,在建立農民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時,應當堅持理性的原則。對于不同層級的決策應當考慮到讓農民參與的程度。在農民表達意愿的過程中有可能存在非理性的現象,政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減少這種現象給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帶來的不利影響,努力使農民的需求表達成為公共產品供給中的重要環節。
實施供給主體多元化
主體多元化的理論最早形成在二戰時期,各國的政府在此之后不斷加強對市場的干預,并且努力建設福利國家,政府的職能在這過程中逐漸擴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分加強對市場的干預也存在著日益凸顯的弊端,使得西方學者不得不對政府的職能重新進行了審視。公共治理理論便是各國學者研究的結果,體現了人們對政府的管理和公共部門管理之間關系和結構的重新思考和全新的認識。
在這理論中,明確提出了公共治理對象應當擴大范圍。非營利性組織的建立也為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由于非營利組織存在高效性和非營利性的特點,使得其擁有擔任公共產品供給方的資格。政府如果能適當放權,便可以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當前,我國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由于國家財力有限,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政府在壟斷公共產品管理的同時,應當引進民間資本參與其中,使私人與政府的供給相結合,驅動多種供給方式并存局面的產生。[3]
明確政府自身的職責
政府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也承擔著農村公共產品構成層次劃分的責任。自上而下的政府都有其負責的公共產品供給區,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受益范圍遍及全國的公共產品供給,而各個層次的政府主要負責惠及一方的公共產品供給。目前我國中央政府將工作重心放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農業環境的保護和農業信息化建設與農村義務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地方政府應當在其負責的區域內從事農業基礎性的建設,以彌補中央政府決策的不足,并且在對社會有益的地方進行投資與管理,在財政與事物相統一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還應當適當下放權力,讓地方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更加富有活力,同時還應當平衡各個地區的財政差異,盡可能的滿足公共產品供給的公平化與合理化。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要想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逐漸趨于制度化,就需要完善對于相關方面的立法。首先,各級政府應當貫徹國家已有的法律,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成就的法律法規,并且逐步加快制度化,法律化的進程,預設出臺有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先進條例。對于一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施較為完善的地區,可以作為示范政府供其他地區學習。在加快建設農村公共衛生保障制度的同時,還應當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以及農村的基本救助體系,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建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機會。
建立城鄉一體化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長時間以來,政府加強了對工業和城市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因而忽視了對農村的建設,也逐漸導致了城鄉分割局面的產生。我國農村很大程度上是實行的自給自足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導致很多公共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城市的公共產品存在很大差距。為了加快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就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首先是要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資金供求方式。其次是要加強對農村公共產品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最后,中央政府也要對地方政府相關人員灌輸有關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改善農村現有的供給現狀,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仍然影響了農業的生產力。目前,我國農村生產的形式決定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仍然存在總量不足、供給結構失調和政府強制性等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政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自身職責的完善,盡量放權,保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發展趨于合理。
參考文獻
[1]郭姝宇,嚴姍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當代生態農業,2012:152-159.
[2]儲德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109-111.
[3]楊澤楠.鄉鎮政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及對策研究[D].延安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