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波
摘要:歌曲作為舞臺藝術的主要表達對象,對歌曲分析與處理就如同雕塑大師對大石頭的“精雕細琢”,它幾乎決定了舞臺藝術的成敗。對作品的基本了解并在充分尊重此基礎之上的二度創作才是對作品最好的表達。
關鍵詞:歌曲;舞臺藝術;二度創作;
《關雎》詞選自我國最早的也是最具著名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全稱為《國風·周南·關雎》,此曲通常被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在詞中通過描寫河洲中關關和鳴的雎鳥成群結對的情景來反映君子對愛慕女子的思念和傾慕之情,又在通過描寫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于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對作品背景的認知
1.作者簡介
本曲曲作者為我國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先生,被稱為是我國電影電視音樂創作的里程碑式人物和音樂領域的代表,其中《好漢歌》是群眾耳熟能祥嘴上常唱的作品,另外《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等影視作品中的配樂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作品因為其本身所被沁潤的民間音樂元素,所以有著不一般的親和力和鄉土情感意識。本作品《關雎》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孔子對其評價為“《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趙季平先生的曲創作也體現出了先秦音樂雅致、含蓄的特點,通過對古曲音樂元素的應用體現了愛情的唯美和純真意境。
2.作品背景
我國第一部音樂美學著作《樂記》中就曾講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每首作品的創作都有其背后的內涵、情感和風格,我們只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將其與歌曲融合并完整的展現出來才是最好的表現了音樂,換句話說就是音樂作品背后蘊含的東西我們應該一絲不茍的展現,也只有充分了解其蘊含才能表現好作品。另外,作品中的基本音樂內容更是我們應該清楚并且規范的地方,這體現出對作者和作品的尊重。
在《國風·周南·關雎》這首作品中,詩作開篇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了千百年華夏兒郎大膽追求向往的愛情和表達兩情纏綿傾慕的名言絕句。運用了“關關”這一擬聲詞體現了雎鳥之間追求情感的鳴叫,通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一句詞表現出了男子對思念或傾慕女子的熱烈而又質樸的情感,從“輾轉反側”一詞可理解到當時男子求而不得的焦灼又不安的掙扎內心情感。趙季平先生在創作這首作品的時候充分考慮了該作品是古詩詞的特點,所作曲調采用了D羽七聲調式和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并通過優美的旋律使其具有深厚的古詩詞意蘊和中國傳統特色,在鋼琴伴奏的前奏部分作曲家采用“切分”節奏模仿男子踱步于河洲之上的情景,并在左手部分采用“琶音”這一仿古箏與琵琶的演奏形式,營造出了一幅頗具古風意境的河洲之上清風拂面的景象,并在前奏結尾處運用“震音”仿簫聲或笛聲更添幾分古風意味。“琶音”和“震音”也在主旋律的伴奏部分得以大量體現,由此“古風古韻”在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對作品進行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恰當切合當時的第一主人視角和背景意像。
二、二度創作
基于對作品基本認知的“二度創作”是歌曲處理的重要環節,表演者在對歌曲的表現的時候首先應該尊重作曲家的原作因為這才是作品的本原,同時每首作品限制于時代的不同所要表達的東西也應放在當前時代做重新的考量、解讀、展示,絕對不能一味采取現代作品的演唱風格進行處理演唱。
本首作品除了旋律本身營造的古樸的氛圍以外,“吟唱”是本首作品的主基調。在“吟唱”中需要注意中國古詩詞的特點,即需要將“抑揚頓挫”充分完整的表達出來。在演唱作品時還可以借鑒“琴歌”和“戲曲”的一些唱法,如“潤腔”,特別在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部分。如。另外,在作品的B樂段中的兩段“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需要唱出對比和推動效果,不能唱出同樣的味道,B段的“鐘鼓樂之”中“之”就可以通過“潤腔”唱出古人彈撥古琴的感覺最好可以唱出古琴“揉弦”的效果并且用“漸慢”“漸弱”使作品能夠更為體現出一種“悠遠”和“意味深長”的感覺。
結語
尊重作品本身的同時更要對音樂形成自己的理解處理和自己的風格特色避免“千人一聲”,準確完美的揭示作品的內涵和風格,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更是表演者對作品的責任。
舞臺藝術實踐不僅僅是舞臺本身,舞臺與音樂應該是互為一體的,只有通過更廣泛的藝術實踐學習才能在舞臺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