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倫 李薈洋
摘要:在中國山水畫上千年的發展史中,宋人山水無疑代表著其藝術發展的最高峰。它繼承了隋唐五代山水畫的特點,充分反應現實生活,宋人山水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式,為后期山水畫的風格及理論提供了依據,達到了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頂峰。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時期,其發達有必然的歷史條件。宋代處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中樞,繪畫在其之前經歷了漫長歷史演進,思想技藝等方面累積了深厚的基礎,宋代畫家們在即有的成就上不斷創新,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其次,宋代立國政策崇尚文藝,帶動了民間社會蓬勃的風氣,并設置了翰林圖畫院,這些因素都影響到繪畫的發展,促成宋代繪畫的昌盛與特色的形成,為宋人山水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李成、范寬的山水畫
提到宋人山水,就不得不提到李成,范寬。作為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們二人在宋代初期對山水畫做出了突出貢獻。李成身逢亂世,郁郁不得志,便寄情于書畫。李成的山水融合了五代南北傳統,氣勢磅礴的構圖與煙云聚散的畫法相結合,將山水畫的表現內容和技巧推向空間縱深。李成善畫“寒林平遠”來表現北方平原蒼茫的地貌,形成了“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脫穎,墨法精微”的風格特點。其作品《讀碑窠石圖》通過對環境的刻畫和外在形象描寫,烘托了悲愴的意境,使人展開對過去歷史的追憶。另有《晴巒蕭寺圖》畫冬日山谷中的寺廟,山巒壯美,層次突出,也是李成的重要傳世作品。
范寬的生活年代略遲于李成,他初學李成,后深入自然,體察自然之景,畫出豐富感人的關洛景色,并且以“峰巒渾厚,勢狀雄強”形成獨特風格,被譽為“與山傳神”。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中國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畫采用了全景式構圖,描繪了雄偉的遠山和一泄千尺的瀑布,近景則描繪了淙淙溪水和旅人行旅的畫面,讓人感覺身臨其境,質樸有力的皴筆成功地表現了山石的質感。他這種皴法被后人稱為“雨點皴”。時人認為李成山水近觀有千里之勢,范寬山水遠望而不離坐外,恰恰反映出二人山水形象特點的不同。
二:郭熙的山水畫和《林泉高致集》
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著的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代表了北宋中期山水畫的最高成就。郭熙自學成才,收到李成的影響而畫技大進,風格細致秀美,富有創造性。他在李成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在山水畫創作中更加真實細膩的展現自然變化,表達了內心的情感,得到了帝王和士大夫的贊頌,成為一時風尚。《早春圖》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以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為主題,描繪了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色。郭熙石法圓潤,皴法強調光影變化,世稱“卷云皴”。對李成寒林枯枝的夸張變化形似蟹爪,也是根據自我意愿的創新。郭熙作為一個繪畫理論家,其主要成就提現于他兒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全面闡述了郭熙所總結出來的山水創作的規律和方法,強調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代表著北宋中期山水畫理論研究的水平,也是中國山水畫理論進去成熟期的標志。
三:青綠山水的復興
青綠山水盛于隋唐,宋代雖然并非主流,但也收到宮廷貴族的推崇。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代表畫家有王希孟,趙伯駒和趙伯骕。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是其18歲創作的,被稱為北宋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兼具精工和抒情的兩大特色,山水氣象雄渾壯闊,期間點綴飛瀑鳴泉,亭臺樓閣,行旅漁夫。構圖疏落有致,合情合理。整幅畫面以大青綠著色,繼承了傳統的青綠畫法,用筆細膩,并作出了新的嘗試,筆墨的皴擦和色彩相互融合,以赭石襯托,局部加以泥金顏料,謀求多重變化,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感受。趙伯駒和趙伯骕兄弟也以青綠山水見長,畫風師承李思訓,同時加以創新。其中趙伯骕的傳世作品《萬松金闕圖》在傳統的青綠技法上,融合文人的審美情趣和筆法特點,提現了畫家高超的筆墨技法和藝術品味,對青綠山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南宋四家和山水畫的新面貌
在南宋四家中,李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傳世作品《萬壑松風圖》代表了他在山水畫方面的高度造詣。鮮明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清幽壯美,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刻意突出中景,營造出不同于北宋全景式構圖的山中之景,也透露出向南宋山水過渡的訊息。畫中皴筆橫劈豎砍,形成了大斧劈皴,提現出李唐晚年對中國山水畫皴法的創新。劉松年在李唐死后多年才嶄露頭角,山水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但變雄健為典雅,筆墨嚴謹,畫風細膩。在山水作品中往往加入建筑和人物。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圖》成功的畫出西湖貴族庭院別墅的四時景色,形成游春探友,荷塘納涼,清秋閑坐,踏雪尋幽的四季場景,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劉松年的山水通過對南方景色詩意化的表現和對山水描繪技法上的精細秀挺,展現出對南宋山水畫的新變。馬遠,夏圭并稱為“馬夏”。二人的作品風貌世稱“馬一角,夏半邊”,引領了南宋大筆觸的新風格。馬遠注重對前人畫法的總結,其作品基本囊括了歷代山水畫的方法,同時傳達出了山水的特性。在取景構圖方面善于以偏概全,往往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造成畫面的虛實對比,完全突破了北宋全景式山水的構圖法,創造了充滿詩意的“邊角山水”。山石結構繼承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并推至簡潔明快的境地。夏圭與馬遠清勁外露的用筆相對,用筆蒼老,水墨技法掌握的更為精到,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畫家。他的構圖方式與馬遠接近,其作品以巧妙的構圖和精煉的筆墨,展現了夏圭劈染兼用,水墨融合的技法特點。馬遠,夏圭對畫法程式的總結和創新,為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結語
宋代山水畫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也是我們學習山水畫的必經之路,不但要學習其中的筆墨技法和文化內涵,更要學習宋人山水不斷打破常規,用于創新的精神。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讓中國山水畫不斷前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