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賢章
歐美日韓動畫是現在的主流,但是中國動畫也曾有過輝煌,許多人仍沉浸在所謂的中國動畫學派的輝煌當中,并妄圖再現當年的榮光。在經歷高潮低谷之后,我們應該認真反思這條路是否走得通,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中國動畫。
隨著《大圣歸來》的大火,引領了一波熱潮,在大家都以為這是不是意味著國產動畫的再次崛起的時候,隨后又回到了谷底。這些現象讓很多人討論到底什么樣的動畫作品能代表中國動畫,什么樣的動畫能夠票房大賣。在有了前面這么多的成功與失敗的例子,還是不斷的有人推出這些換湯不換藥的作品來重蹈覆轍,是他們對動畫無知還是看低觀眾的欣賞水平抱著僥幸心理來騙錢。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一再重復這種事情遲早會寒了中國觀眾對中國動畫的心。沒有市場的中國動畫,也許就這么一蹶不振。
2017年一部名為《美麗的森林》國產動畫短片參與角逐當年奧斯卡獎,一度引起了國內的熱烈關注。結果雖然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美麗的森林》動畫中的畫面都是參照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林椿的《果熟來禽圖》等古代工筆畫完成。《美麗的森林》的導演楊春在之前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說,在復活這些古畫的過程中都需要手繪工筆畫完成。到整部動畫片完成,楊春繪制了上萬幅工筆畫。此外即使是為一片葉子調色都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多觀眾都會被其制作精良的畫面打動,但是與同期提名的動畫短片比較起來就會發現差距太大。
1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講述了一只饑餓的小海鳥,努力克服恐水癥,到水上覓食的故事。這只小鷸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當觀眾看到她的成長時,會覺得仿佛跟她一起經歷了這個過程。這部短片幽默、情感豐富,也觸動人心。
相比之下《美麗森林》則顯得平淡無奇了。除了華麗的畫面卻沒有任何的其他支撐,結尾的懸念也是顯得有些牽強和有點強行說教的意思。由此可見當今的中國動畫制作者對動畫的觀念還只是停留在讓畫動起來的層面上,而所謂的中國風動畫則一定是用中國畫的形式來表達。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很偏執的看法那就是認為只要畫出精致的傳統形式,并讓其動起來則一定是一部好的作品,這個看法太過簡單粗暴。再看《鷸》,不僅制作精良,還能擁有一個打動人心的好故事,并且能夠讓觀眾不斷地去回味去發掘其中深意,在這過程中對片子的內涵不斷完善使它擁有長久的生命力。一部好的動畫片就是這樣煉成的。
長期以來,我國對動畫藝術的定位是以兒童為受眾,現代動畫電影要想成功,就必須去掉“低幼化”的標簽。其實觀看動畫電影的國內觀眾中成人不在少數,其中年輕人是動畫市場的消費主體。進口動畫電影在題材內容上豐富多樣,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相比之下,我國“低幼化”的動畫電影并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電視臺常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樣的動畫片,長此以往會拉低國內觀眾對動畫片的審美水平,也會造成對動畫的誤解,給動畫片打上“動畫片等于兒童片”的標簽。所以需要讓動畫制作人和觀眾明白動畫是一種表演,它是一種有別于戲劇表演、影視表演的特殊表演形式,它既不是簡單指動畫中的角色表演,不是動畫中的原畫,也不是動畫和表演的簡單相加,它凝結著動畫創作的動態過程和動畫形象的舞臺視覺呈現,這和其他影視作品一樣需要一套完整的體系來制作,不能學以往那樣所有的角色都讓作者擔當。如原畫、劇本、音樂、配音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士來參與制作。
《鷸》這部片子由皮克斯新一代的動畫人艾倫·巴利拉羅執導,創意籌備加上制作前后大約花了三年時間。如此大的工作量絕不是一人所完成得了的,它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并有專業的團隊。而《美麗森林》的創作者楊春則是集編導繪制于一身,這樣是不利于動畫的創作的。
國內對動畫專業的教育也只停留在畫畫創作的層面上,只要一想到做動畫那就一定是學畫畫的事情,在畫原畫的同時還需要身兼數職。藝術學院的學生文化課成績本不算好,在學習期間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文學學習和劇本編輯創作,所以很難創作出很好的劇本,同時也缺乏配音、配樂的相關專業的學習。這也使得國內許多的動畫制作很粗糙,注重畫面形式的表達,卻忽視了動畫做為一種影視表演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要講一個好故事以及角色的表演。
目前國內的動畫創作內容及其匱乏,內容也非常雷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故事典籍瀚如煙海,有數不盡的故事可以借鑒。但總是讓美國屢屢搶先,《花木蘭》、《梁祝》、《功夫熊貓》都是美國人拍的。生活也是創作的源泉。《鷸》的誕生,導演從一次海邊晨跑中獲得靈感,所以好的故事除了來自歷史典故也來自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對生活的熱愛。
"中國動畫學派"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是《三個和尚》,它是我國早期動畫創作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也是動畫導演的作者精神的濃縮體現,而這種思想和精神在當下已經逐漸遠去,它不一定是制作最精良的作品,但之所以它的成就如此之高,之所以能夠得到國內外的廣泛的認可,就是因為里面人物一舉一動都隱藏著傳統京劇的把式,具有很強的表演形式。同時它一開場便不同凡響,隨著一記記清脆的木魚聲,跳出“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的古諺,稚拙的字體,豎排的格式,每句話末尾那一聲悅耳的罄響,都給人一種新鮮感和幽默感。諺語的第三句話只出現頭四個字便戛然而止,在一記余音繚繞的鑼聲之中,推出片名“三個和尚”,頗具匠心,通過淺顯的故事給觀眾無限的啟發。
在我們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的時候,我們卻忘卻了當初為什么成功,只執著于用傳統形式的形式化表達,在一次次低于市場預期之后,會發現只不過是一場自我感動罷了。
大多數人對動畫的認識也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好看與不好看,沒去想過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它為什么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在現今的狀況下,國產動畫真正的崛起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需要重新讓人們認識動畫是什么,需要調整動畫專業教育的結構,逐漸提高大家對動畫的審美水平,并且逐漸形成健康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中國崛起,將來會有更多資本注入動畫領域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會有更多的熱愛動畫的人加入這個行業,也會推陳出新,出現更多更好的動畫作品。這樣一想,國產動畫的崛起,也許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