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嘉楠 王雨堯 曾恒煒 孫智昊
摘要:“根據美的比例進行創作,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既不是理解中的真,也不是實際中的真,而是美。”菲狄亞斯,是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刻家,標志著希臘古典雕塑的高峰。希臘古典盛期的雕塑成就:巴特農神廟上的裝飾雕塑、巴底農神廟的飾帶浮雕以及整個雅典衛城的建筑雕塑藝術。
關鍵詞:古典藝術;雕塑;表現技法
Abstract:"The highest criterion for artistic creation is neither truth in understanding nor truth in reality, but beauty." Phidias, the greatest sculptor in the heyday of classical sculpture, marked the peak of classical Greek sculpture. Sculpture achievements in the heyday of classical Greece: decorative sculpture on the Parthenon, frieze relief of the Parthenon and architectural sculpture art of the acropolis.
Key words: classical art, sculpture, performance techniques
新的繁榮在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塑藝術當中出現,古典時期的藝術家們不停地探索、創造,“試圖擺脫古風時期的拘束和裝飾性”,試圖表現出與之前人體筆直站立不同的動態美以及現實生活中人體能夠做出的一些運動動作。這意味著當時的雕塑家對人體更進一步的認識以及對人體美學更深度的挖掘。
古典初期的雕塑家:皮弗格拉斯和米隆。“早期古典時代的雕刻家十分重視他們所創作的人(或神)的個性特征,他們用一切辦法,把人物的個性和年齡表現出來。”皮弗格拉斯的作品一般都能自然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運動且他的雕塑作品一般都蘊含著和諧的韻律。《擲鐵餅者》是米隆的代表作,這件雕塑作品表現了米隆高超的藝術技巧而且也是當時流傳最廣的杰出作品之一。《擲鐵餅者》的出現標志著希臘時期的雕塑藝術已經完全走向成熟,這件作品不僅表現出運動所飽含的強烈生命力并贊美了人體所蘊含的自然美。“不僅有力的表明了雕塑可以成功的表現復雜、激烈的動作,而且出色的表現了用體積征服空間的可貴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擲鐵餅的強烈動勢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很好,體現了動與靜的巧妙結合”
“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形體構成變化不是輕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強調遣"應該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測量,因為手只會制作,而眼睛才會判斷。”
《持矛者》是希臘古典時期三位著名雕塑大師之一—波留克列特斯的代表作品,“他制作了一個堪稱典范的雕像,所有其他藝術家仿佛遵從某種法律一樣運用于自己的雕像上。因此,波留克列特斯獨自一人將藝術本質呈 現于藝術作品之中了”。是古希臘雕像設計的嚴格理性的一個縮影。
《赫爾墨斯與小酒神》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主要作品,對之后的希臘雕塑的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充分發揮大理石質地細膩的特點,努力追求人體肌肉的細膩變化和美妙含蓄的線條,使整個人體具有女性肌膚的豐滿圓渾的美感。”
古典時期后期的最后一位重要雕刻家是留西波斯。“他塑造的神話人物《赫拉克列斯》表現了處在休息中的英雄,肌肉發達的身體和深思的面部形成對比。”
影響:我認為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塑藝術是一個新起點,他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一段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和諧是古典時期前后期雕塑作品發生變化的最大不同點。“所謂的和諧與政治領域的術語不同,它主要體現在:肉體與理性一致,形式與內容統一,人與自然協調,對生命向往,對宇宙敬畏以及黃金分割美學特征的形成。”
“自希臘以來,人們倍加相信和諧的數理形式或秩序與世界實在的關系。在整個西方雕塑發展過程中,這種信念始終維持著;表達這種信念的‘靜穆的法式,也因此一直影響著雕塑的形態演繹。聯系到西方浮士德般的那種要求突破身體束縛達到無限的不安分的狂熱心靈,‘靜穆的法式便構成一種約束雕塑的無形‘空間限制,一種制約人體‘表現的‘石頭的牢獄(米開朗基羅語)。‘狂熱和‘靜穆,‘心靈和‘法式,‘現實和‘理想,‘時間和‘空間間潛 在卻尖銳的矛盾,構成了一種強大的張力,促使西方古典雕塑形態持續演繹運動。 峨.西方古典雕塑形態為人類丈明史記志了一種特別的靈魂狀態和心靈影像:為掙脫無限‘空間限制而‘扭動,曠日持久。”
參考文獻:
[1]呂品田:《靜穆的法式和靜穆的心靈》轉引自《雕塑》,2004年3月版,第59頁.
[2]西方美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朱光潛 主編, 1979
[3]彭鋒:《西方美學與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2頁.
[4]朱伯雄:《世界美術史》,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201頁.
[5]英)蘇珊·伍德福德:《劍橋藝術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4頁.
作者簡介:
裘嘉楠(1997.09—),男,漢族,浙江紹興,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工學院,機電技術教育(師范)專業。
王雨堯(1998.01—),女,漢族,浙江義烏,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師范)專業。
曾恒煒 (1999.12—) ,男,漢族,浙江寧波,學生,本科,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工學院,機械類專業。
孫智昊(1999.08—),男,漢族,河南許昌,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方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