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佛系”一詞最近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人們常自稱為“佛系少女”,“佛系青年”。“佛系”是一種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青年生活哲學,這一哲學在網絡上倍受爭議。事實是“佛系”確實有兩面性,可以“佛系”,但須適當。
“佛系”是一種人生智慧,不爭不搶,不嬌不躁,看淡一切,這似乎是古代圣人的境界,說白了就是云淡風輕,隨心所欲,從容生活,從容處事,只專注于自己的桃花園,在這快節奏的社會中,“佛系”似乎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多數人觸及不到的,但是值得人們去學習的,李白面對困境,久思淡然說一句,常風破浪會有時,只掛云帆濟滄海。蘇軾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卻說:“人間百味是清歡”。陶淵明歸隱山林,與世無爭,日日“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在斑駁的都市,我們也需要放慢靈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佛系”一把,找回內心所流失的東西。
“佛系”不當,錯失良機。別相信什么“是金子總會發光”,不去競爭,談何發光,若總想著別人來挖掘,這便是二十一世紀的守株待兔,在二十一世紀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指導下,祖國急需創新型人才,要創新就必須具備競爭意識,創新是世代的召喚,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如若不爭不搶,終將有一天是會被時代淘汰的,當“佛系”過多,也就相當于你拱手將世界讓給了別人,即便你有能力,而這種人終究是碌碌無為,平凡普通的過完這一生。
如何把握“佛系”的尺度呢?答案便是分清時候,在對的時機“佛系”。結束一天的勞碌回到家,喝杯茶,看本書,“佛系”一把愜意生活;在工作上把握機會,具備競爭意識,原則問題絕不“佛系”,做一個有立場、態度鮮明的人。這樣張馳有度,我們便不會過得疲憊。在百忙之中也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體味一下百味人生。
在如今的社會上,“佛系”還是利大于弊的,畢竟在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多多少少都具備競爭意識,相反,愿意放慢腳步或者可以放慢腳步的人少之又少,我們需要“佛系”,不求“一蓑煙雨任平生”,只求能享受人生,找回迷失的美好,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