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弦
摘要:色彩是繪畫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重要的造型語言,也是表現畫家內心世界的重要媒介。中國傳統繪畫則強調對色彩主觀情感的處理,早在古代,南齊謝赫就提出了“隨類賦彩”的觀點,強調畫家所表現的色彩要與描繪的事物對象相似。它不同于西方的寫實色彩體系,它有自己的傳統繪畫用色體系,有表現的意味在里面。張冬峰的油畫不僅有西方油畫的寫實性,也有中國傳統繪畫“隨類賦彩”的寫意性,他的油畫綜合兩者所長,色彩淡雅脫俗,呈現出南方山水特有的雅致韻味。
關鍵詞:張冬峰;油畫;色彩;寫意性
張冬峰的作品描繪的是中國南方農村最常見的鄉間景色,繪畫作品以綠色基調為主,這和他以植被豐富的廣西為創作題材是分不開的。張冬峰的作品色調統一,色彩平和,與西方的油畫色彩觀不同,他顯然受到傳統繪畫色彩觀念的影響。張冬峰沒有用傳統繪畫來改造油畫,而是將自己對事物對象的感知轉化為藝術的眼光,“色彩上我盡量第三章 張冬峰油畫作品中寫意性的表現降低色相的對比和明度的變化,使畫面統一在灰調子中”,在微妙中求變化,在統一中求突破。中國山水畫尚樸,色彩淡雅低調,張冬峰受中國畫的耳濡目染,作品中的色彩十分接近中國畫的質樸,畫面清新淡雅,氣質恬淡,不媚不俗,具有傳統繪畫的水墨韻味。張冬峰以廣西的風景為題材,作品大都以綠色為主,他也是個畫綠色的高手,但他筆下的色彩并不受景色固有色彩的局限,張冬峰筆下的綠色變化萬千,內斂而不張揚,雅致而不單調,以寫印象來替代對客觀事物的寫生,強調意的表達。作品《輕輕的吟唱》就是經過畫家主觀意向構思后的成果,畫家描繪的是農田播種后的一景,近處是幾塊不均勻分割的土地,遠處是起伏的山丘和低矮的樹叢。在色彩的處理上,畫家以類似中國畫的淡赭淡青為主要色彩基調,近處的農田以淡淡的嫩綠色皴擦出農作物剛吐新芽時的生機,周圍的雜草樹木用“淡墨”點染的手法鋪設,在畫面上刷出少量的顏色,用抑揚頓挫的書寫性線條率性勾勒出田地、雜草、樹木、山丘,表現出農耕時節安寧祥和的場景。畫面色調淡雅、寧靜,與中國畫中淺絳山水的墨色韻味十分接近。
張冬峰在油畫創作中十分注意色彩帶給他內心的感受,作品《紅土情》一改以往以綠色為主基調的色彩形式,畫面以大片紅色為主,既表現出廣西特有的紅土地松軟的特點,更是傳達出畫家內心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張冬峰對畫面色調統一的藝術處理,有意降低綠色的飽和度來突出土地的紅,雖然近處的大片紅土地十分奪人眼球,但還是與遠處郁郁蔥蔥的大片綠植被和諧共存,作品樸實自然。低明度,低純度,以灰色調為主,這是張冬峰色彩的特點,內斂的色彩能給人樸實的感覺,這正契合了他想要表達的藝術效果。張冬峰喜歡在畫畫前根據風景的感覺調制一層底色,他認為涂底色會像音樂一樣給畫面定下旋律與基調。作品《鄉情》就采用了這種表現手法,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廣西鄉村一條尋常的小路,路的盡頭還有悠閑的行人,隨意的幾點勾勒恰到好處,這種鄉村質樸的感覺與畫面的暖色調遙相呼應,也與作品名稱相得益彰,呈現出質樸鄉村的感覺。張冬峰對他作品中色彩的理解是“喜歡在一個大色調里尋找協調性,一幅畫的色彩很像一首歌,總要有一個主旋律,把我這幅畫先定下個調子,再在這個調子里尋求細微的變化”。畫家用灰色調同一畫面,感覺畫面像是籠罩在薄霧之中,各種色彩都在微妙中變化。
張冬峰在創作時首先是以“潑墨”的大筆觸劃分色塊,確定主色調,再用“積墨法”來調整色彩的分布,由淺入深,層層疊加,色調統一和諧,如同水墨暈染。畫家在深入刻畫時,運用不同輕重、不同大小的筆觸進行細細糅合,一層層的累加色彩,這種獨特的繪畫方法讓張冬峰畫面的色彩厚重且變化多端,沉穩且畫面形式感多變。張冬峰前期色彩淡雅統一,后期對作品偏向水墨畫的暈染,他更注重內心對色彩情感的表達。作品《穿過竹林的歌聲》中就明顯的體現出了“積墨法”的厚重感,整個畫面以沉穩、大氣的墨綠色為基調,重色位于畫面的下方,由下至上,從深到淺,整個畫面的色彩節奏感十足。畫家以“積墨法”由干入濕的技法要領,皴擦出矮樹叢的位置,以“由淺入深”、“層層疊加”的方法進行刻畫,使得畫面十分透氣;同時結合“拍”、“染” 方法,讓整個畫面顯得幽深而氤氳,這種表現手法讓畫面的形式語言更加豐富,更具有生動感。在作品《永恒的旋律》中,畫面拋棄了油畫絢麗的色彩,整個色調都十分沉穩,相比前期的作品,張冬峰更加追求色彩的簡潔,他打破了色彩的束縛,更加遵從內心寫意,以“墨”色入畫,使作品具有濃濃的水墨韻味,猶如一幅水墨寫意畫。畫面像是濃墨被暈染開,四周的景致被水汽籠罩,似雨后山林般虛無縹緲,若有若無,各種雜樹雜草都隱藏在煙霧繚繞之中,唯有一兩枝粗壯的松樹枝沖破濃霧,抵達觀者眼前,畫家用積墨法對樹枝層層疊加、拍染,既表現出松樹的滄桑,又增加了畫面的虛實比擬和色彩條理,從而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張冬峰的這種畫法是在同類色中求變化,渲染出國畫詩意的藝術效果,頗有中國畫空靈夢幻的感覺。“畫如其人”,一個畫家的個性決定他的繪畫風格,張冬峰的作品清新雅致,輕松自然,這離不開他性格的恬淡,心態的平和。他的色彩淡雅卻不平淡,基調統一但仍有豐富的層次,尤其是對“積墨法”的靈活運用,有意渲染背景凸顯主體物,達到形神兼備的寫意效果。張冬峰將色彩與自己的主觀情感相連,在寫生中不斷實踐探索出創新性色彩形式。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戴士和.寫意油畫教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戴士和.油畫布上的創造[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