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艷琪
摘要:五四時期是瞿秋白學術思想轉變的重要時期。他的思想轉變主要是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兩個方面。在人生觀上,瞿秋白實現了從佛教“厭世”到革命“入世間”的轉變;在政治觀上,瞿秋白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革命的主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
關鍵詞:五四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拔逅摹睍r期,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瞿秋白自身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極端重要的影響,對他學術思想的轉變有著重要作用。在這一時期,瞿秋白人生觀和政治觀都發生了重要改變,這些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
一、瞿秋白的人生哲學
五四運動時期是瞿秋白人生觀轉變的關鍵時期。在五四運動以前,瞿秋白是一種“二元的人生觀”,一部分經營著“世間”的責任,為自立生計的預備;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間”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國的功夫。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瞿秋白的人生觀逐漸向著改變現狀、尋求社會問題解決的入世用世的方向發展。
(一)佛教的“厭世”觀
五四運動之前的幾年間,瞿秋白在中國社會根本看不到一絲的希望。他憎惡這個社會的虛偽和丑惡,這個社會使他變得過早的敏感和清醒。但是,他最初的反抗,卻往往表現為冷漠和避世;他試圖解釋人生,卻找不到先進的思想武器,而只能借助于經學、佛學這類傳統而陳舊的思想資料。
瞿秋白思想所受的影響是龐雜的,多方面的。清末以來流行的各種學術思想和社會思潮,對他都有影響。從今文經學到佛學,從改良主義到實驗主義,從整理國故到文化救國,都融入了這個青年學子的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中。
瞿秋白講佛論經,都以文化救國為其直接目標?!耙晕幕戎袊保褪强是笠晕幕占埃戎伪唤y治者愚弄麻醉了的人民大眾。魯迅之提倡“個性解放”,其義在此;瞿秋白之重“文化救國”,其義也在此。他們都是看到中國“國民性”之麻木、愚弱,而求通過思想啟蒙運動,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覺醒起來。這種精神上的覺醒很難看到成效,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在于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與此同時,瞿秋白也開始關注社會具體問題的解決。
(二)革命的“入世間”
雖然瞿秋白出生于封建“士的階級”家庭,具有“名士化”的傾向,但是由于家庭的沒落,使他能夠較早地從中察覺到“士的階級”的腐朽以及勞動人民的疾苦。在他內心深處始終存有一種入世的、尋求對社會問題解決的革命民主主義意識。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瞿秋白思想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五四運動時期,瞿秋白積極地投入到學生運動的洪流中。在五四運動中所受到的一番社會的教訓,使瞿秋白更明白了“社會”的意義。他深刻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學生運動的引子,山東問題,本來就包括在這里。工業先進國的現代問題是資本主義,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國主義,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于社會主義,就是這個原因?!边@既是對五四運動發展趨向的深刻揭示,同時也是對他自己思想轉變原因的直接剖析。自此之后,他的思想開始廣泛地與社會實際生活接觸,積極參加社會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探求“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觀”。
當時的中國社會流行著許多社會主義思潮,除馬克思主義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等。瞿秋白同樣受到多種思潮的影響。他曾研究過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美國的宗教新村運動,然而當他認識到這些思潮并不能給他提供一個認識社會問題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之后,他開始傾向于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同時,他還預見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世界的進步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發展,一步失敗就有一步成功;終竟可以希望全世界的大改革?!边@里已明顯體現出他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并傾向于用社會主義來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此后,他還批判了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錯誤觀點,熱情贊揚了伯伯爾關于社會革命的思想。從以上瞿秋白關于社會改革的見解中,可以看出他這時已經基本實現了由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現實社會。
二、瞿秋白的政治哲學
五四運動以后,瞿秋白親身赴俄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俄鄉的歷程堅定了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他期望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的先進分子能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的經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研究中國社會之實際、推進中國革命之斗爭、解決中國革命之問題。
(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中國無產階級之頭腦
中國人最初是從唯物史觀的意義上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因此瞿秋白也把唯物史觀當作全部的馬克思主義加以研究和運用于解決中國革命之問題。但是,瞿秋白發現在運用唯物史觀去尋求社會變革時,并不能完全實現中國發展社會主義運動、革除中國傳統宗法家族制度、建立新型的民主國家這一目標。因此,瞿秋白決定以尋求解決中國問題為己任,去一個能發展自身個性的環境“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
瞿秋白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人必須先克服把全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唯物史觀來理解的片面性,要從宇宙觀的高度整體性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他認為唯物史觀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而,瞿秋白在其《馬克思主義之意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整個的世界觀。因為他對于現實世界里的一切現象都以‘現代的或互辯法的唯物論觀點去解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所謂馬克思的哲學?!标U明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升到宇宙觀的高度和層面上,才能呈現其普遍性和一般方法論特質,才能為人們觀察現存世界提供正確的理論支持。
瞿秋白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是首要問題。他指出從結構主義視域研析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意義是為了在中國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更重要的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性特質轉變為一種方法去考察和改造中國社會并建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而在實踐中去實現“馬克思主義整個的系統形成之動機”——科學共產主義,以闡明馬克思主義是以共產革命為對象,純正的徹底的馬克思主義必定是革命的共產主義。由此可見,瞿秋白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他自覺的、有意識的理論選擇活動,是為他解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的哲學活動。
(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五四時期是我國近代史上學術思想最為繁榮的時期,國內外各種思潮都圍繞著“改造社會”提出各自的見解,因而展開了大規模的尖銳的學術論戰。
1923年初,瞿秋白回國后,以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參與到對中國的命運和前途的不同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哲學論辯中。在這里,瞿秋白對一切封建復古的反科學的“純主觀的謬誤”予以堅決揭露和批判,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批判性;同時,要求通過哲學論辯來發現真理,亦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因為任何真理只有通過爭辯才能被確立和接受。因此,瞿秋白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來剖析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并對各種錯誤思潮予以揭露和批判。
例如,瞿秋白先后批判了以梁漱溟為代表的以復興孔學為己任的東方文化派的復古思潮,以張君勵為代表的“玄學派”的意識萬能說以及以胡適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在批判實用主義思想時,瞿秋白運用馬克思歷史主義的觀點對實驗主義的“且解決目前的問題,不必問最后目的”的思想原則進行了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這些論辯和批判中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指明政治方向,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思想旗幟。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
瞿秋白運用歷史的唯物論的方法研究中國現實,為中國革命問題找到基本依據。他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理論來考察中國近代社會的現實狀況,指出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因而,要使中國社會真正得到變革,只有發動最廣大農民群眾起來斗爭,建立農民政權,實行土地革命,才能徹底“肅清資產階級前期的封建式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但是中國革命的性質仍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瞿秋白進一步指出:“中國革命雖是資產階級性的,然而他于世界無產階級聯盟而反抗列強帝國主義。他的勝利的前途,不得不超出資產階級性的范圍,而過度于非資本主義的發展。”因而,中國革命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
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性質進行深刻而切合實際的分析之后,瞿秋白進一步從政策和策略等方面對中國革命做了具體而詳盡的論述。首先,他指出,中國革命應該分兩步走,先發動資產階級革命,改變中國社會形態,之后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其次,因為只有無產階級的行動是最直接、革命是最徹底的。所以,只有無產階級強有力的參加并取得領導權,才能真正地擔當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之重任。再次,中國民眾只有拿起武器才能真正地實現推翻反動統治之革命任務。最后,他強調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中極其重要的問題。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支柱的國家,農民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但農民同樣是受壓迫最深最重的。很顯然,中國民主革命的意義其實就在于解放農民。因而,瞿秋白認為中國革命只有“獲得農民群眾,革命的基礎才能鞏固,才能排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權力”。中國革命其實就是農民革命。
五四運動時期是瞿秋白思想轉變的關鍵時期。他受到當時社會流行的多種思潮影響,逐漸在人生觀和政治觀方面向馬克思主義轉變。瞿秋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而得出一系列正確的認識,證實了馬克思主義的確能夠解釋中國革命發展的形勢,并指示中國革命的前途。瞿秋白指出:“我們的著作是想要利于革命的實踐的?!币蚨谡軐W層面探究瞿秋白學術思想的轉變,對于我們今天把馬列主義及其哲學的普遍真理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2]陳鐵健.瞿秋白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戴逸.瞿秋白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4]周君適. 瞿秋白同志在黃陂[J],《山花》.1981(7)
[5]康沛竹,江大偉.五四時期瞿秋白思想發展歷程 [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5)
[6]王永樂.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視域下的瞿秋白土地革命理論及實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