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堃
摘要:本文將通過引用新中國成立前多篇關于播音風格確立的報刊文獻及早期播音員的回憶錄,結合時代背景對人民播音的風格形成至確立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后文將對現如今時代要求播音有個性化塑造與拋棄吐字發聲基本要求之間的矛盾進行解釋與分析,并對未來播音員主持人播音風格的確立做一個展望。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前;人民播音;個性化塑造;未來播音風格
緒論
從1923年1月23日中國境內第一座廣播電臺的誕生,“播音”就被用來指代一切廣播傳聲的活動。當領袖孫中山聽到自己的《和平統一宣言》通過廣播電臺“聲揚四方后,說“余尤欣慰”、“可驚可喜”,表達了“切望中國人人能聽”、促進中國與全世界的溝通和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愿景,他的祈愿有著世界、國家和民族意義的高度。1929 年,吳道一提出“增加播音節目”的訴求,認為“凡所舉措,先行宣傳,國事政情,擇要報告,使人民充分了解,有正確之觀念,喚起輿論同情,作政府之后盾”,并首提播音“俾合群眾心理,于審美娛樂之中,獲易俗移風之效”的“審美”功能,強調了播音“努力于新中華之建設”、“何懼民族之不能興,國威之不能振戰”的政治宣傳功能。1934 年,張振寰提出在西北設立電臺,使人民知識日益提高,并明確廣播播音的政治責任和為人民服務的觀念。1936 年9 月《廣播周報》的《世界各國播音宣傳陣線之現狀》一文提出,宣傳最普遍的利器就是播音,并闡明了播音與政治宣傳的重要性。1945 年后解放區也出現了大量歷史文獻論述了播音的政治傳播功能。以上所述的播音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播音工作于新中國成立前就有著非凡的職責與意義,而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播音風格的形成也值得我們去探究。
新中國成立前播音風格的探究
(一)救亡圖存的民族激情促成了人民播音風格形成
我們從抗日戰爭時期播音員的聲音傳遞中,可以聽到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團結抗戰、在血泊中覺醒復興的堅定信念,這一段段鏗鏘有力的聲音給了無數國人以巨大的力量與鼓舞,從而廣播“統一之力量”被充分認知,播音在炮火中形成公共輿論。1940 年,周恩來和任弼時沖破重重阻撓、策劃組織,在他們的有力支持下,延安新華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播,云南省的進步學生把它稱作“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這個時期的播音“順應輿情,激勵民氣”、“打擊侵略迷夢,宣傳和平正義”,播音員的播講欲望相當強烈,語言也具有戰斗性,映射出民族情緒和社會民心,民族激情和愛國主義成為這個時期的新聞播音的創作風骨,催生了人民播音風格。
(二)早期電臺的定位確立了人民播音的風格定位
“我們的廣播事業,從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為中國的獨立、和平、民主事業服務,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服務。” 1945年,延安《解放日報》發表文章題為《介紹XNCR》,文中指出通過XNCR(延安新華人民廣播電臺)能了解“時局動向”的頻率,知道“民主中國”,“聽到人民大眾的呼聲”,并將其功能表述成“人民的喉舌,民主的呼聲”;1946 年延安新華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大家都來說話——一周年紀念廣播》一文中也提到:“XNCR,它是真正代表著人民的聲音”。在這樣的傳媒定位影響下,“人民”、“民主”、真實”、“服務”成為這個時代播音的基本定位。齊越先生在趕赴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參加工作前,新華社副總編輯梅益同志叮囑他:“我們的廣播,代表黨中央發言,傳播真理的聲音。”可以說,這句話也鮮明地確認了人民廣播的定位與職責,而最早的人民播音員們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開啟了人民播音的新時代。
(三) 對廣播播報樣式的肯定奠定了人民播音風格樹立的基礎
在解放戰爭期間,堅守在宣傳一線的播音員們以自己富有時代感的播音展現了人民之聲的鏗鏘豪邁,并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揚。孟啟宇“聲音尖銳潑辣,語調富于變化”,《人民解放軍熱愛人民廣播》一文高度評價了孟啟宇播報的濟南解放消息,認為該新聞播音成為全國解放前夕極為有力的、關鍵的精神武器。錢家楣“聲音悅耳沉暢,富于感情色彩”,她播音時而“嚴厲激烈”,時而“熱情洋溢”。齊越先生的“一氣呵成,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大家無不稱贊他播得好”。毛澤東曾贊揚她: “這個女同志好厲害,罵起敵人來真是義正辭嚴,講到我們的勝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愛憎分明,這樣的好播音員要多培養幾個”。毛澤東的評價充分肯定了在這個歷史其間愛憎分明、義正詞嚴、鼓舞民心的播音風格,同時也奠定了這個年代人民播音的審美標準。陳毅司令員表揚延安新華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說“你們的播音有力量”,肯定了鏗鏘有力的表達樣式。周恩來聽聞陜北臺女播音員播報羊馬河大捷喜訊后,欣喜地說: “這個播音員講得很好,應該通令嘉獎。” 肯定了以飽滿的情感進行播音的語言風格,圓滿地完成了上情下達的使命。當時解放區各臺的播音員也都通過收聽陜北臺的廣播,取經學習播報風格,他們說: “這就是中國人民的聲音,我們也要這樣播。”社會各界人士評價解放區的播音“清楚、洪亮、有力、動人”,形容他們是“站在真理的高峰”、“報告自由幸福”。在中央領導的肯定、同行的學習、社會各界的好評下,也就促成了人民播音風格的確立。
對未來播音風格的展望
在戰爭年代為了鼓舞民心形成了統一的遒勁有力的播報風格,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和平年代,這樣言辭激烈、斗志昂揚的風格已不再是主流,多種類型的話語樣式開始呈現在新時代的電波中和舞臺上。然而新媒體的興起孕育出了許多打破傳統觀念的傳播思路,新媒體的主持人也在嘗試探索著新的播音風格,使他們能夠在多元化的信息時代,讓自己的聲音留有一席之地。
關于“風格特征鮮明”與“保證吐字發音標準”之前的矛盾分析
在新時代的藝術發展道路上,藝術工作者們都在力求創新、個性。好的歌手都在追求獨特的嗓音和標志性的演唱狀態,但不變的是音準;好的演員都在追求卓越的演技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不變的是情態的真實;同樣,好的播音員主持人都在創造新穎的節目形態、追求標志性的播講特征,但不變的就應是吐字發音的標準。關于“風格特征鮮明”與“保證吐字發音標準”這兩者本身其實不矛盾,因為“風格特征”是對于播音主持藝術創作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而“吐字發音標準”是具有客觀規律性的——因為這是播音主持藝術必須遵循的原則。
誠然,近期類似《暴走大事件》等這類的網絡綜藝脫口秀節目越來越得到受眾的青睞:節目形式新穎、主持人不以正面形象示人——戴著面具頭套、操著并不標準的普通話、外加令人意想不到的犀利點評。很多網友就以此類節目與其他電視新聞類節目作對比,認為其他電視新聞類節目乏善可陳。但其實,像《暴走大事件》這類的綜藝脫口秀屬于藝人個人秀的范疇,并不在我們所說的播音主持藝術創作的范疇之內。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一定是以規范的普通話吐字發音為基本要求,在傳播標準的漢民族共同語發音示范的同時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暴走大事件》這樣的節目有一定的受眾群體說明是有其社會價值與意義,不能否認這類節目的可看性。但對于非個人秀類型的電視或新媒體節目的主持人,為了傳播效率的提高,在追求節目風格鮮明的同時,“保證吐字發音標準”是一個職業節目主持人的業務基石。
探尋一條個性鮮明、又不失原則的播音發展道路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只有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才是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播音主持雖然在近些年一直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媒體平臺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如果每一個階段都則不會得到觀眾的喜歡,所以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注重對播音主持形式創新的關注至關重要。適當地打破現有的播音創作形式,會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否則長時間的重復一樣的主持工作將會令觀眾厭煩,也必將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淘汰。由此可見在播音主持工作上不僅僅要具有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素質,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藝術創造力,只有這樣綜合性的人才才更加適合從事播音主持這一工作,也更加適合在未來的實際工作當中擔起播音主持的重任。但不變的是,作為一名職業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的業務素養和職業精神。
結論
新中國成立前播音員的播報風格與水深火熱的抗戰年代相貼合,而新時代藝術形式多樣化、媒體多元化的趨勢促使了播音員主持人都在力求創新。一個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要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初衷,運籌帷幄,才能把握好時代的脈搏,使自己的節目作品能夠有溫度、有意義。
參考文獻
《無線電話傳布孫先生統一宣言》,上海《民國日報》,1923 年1 月28 日; 轉摘自趙玉明: 《中國現代廣播史料選編》,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 頁.
吳道一.《我國之廣播事業》,《中央廣播無線電年刊》,1929 年12 月.
張振寰. 《西北電臺之重要》,《廣播周報》,1934 年第9 期.
《無線電話傳布孫先生統一宣言》,上海《民國日報》,1923 年1 月28 日; 轉摘自趙玉明: 《中國現代廣播史料選編》,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 頁。
吳道一.《我國之廣播事業》,《中央廣播無線電年刊》,1929 年12 月。
張振寰. 《西北電臺之重要》,《廣播周報》,1934 年第9 期。
陸定一: 《延安廣播電臺一周歲》,原載1946 年9月5日延安《解放日報》,摘自河北省廣播電視廳史志編委會編寫的《張家口、晉察冀新華廣播電臺回憶錄》,第1 頁
本段中的引語摘自中國人民廣播電臺研究室編寫的《解放區廣播歷史資料選編1940—1949》1985 年8 月第1 版,第63、65、72、73、74 頁。
齊越.《寄語青年播音員》,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6 年版,第5 頁。
楊沙林.《用生命播音的人———憶齊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年版,第63、54、67 - 68 頁。
齊越.《首長的關懷和鼓舞》,《寄語青年播音員》,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6 年版,第20 頁。
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史文集(續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 頁。
姚喜雙.《中國解放區新聞語言規范》,語文出版社2007 年版,第221、161 頁。
后記
講起這篇論文的創作,雖然要求字數只要求在三千字,但本人也絲毫不敢怠慢和敷衍,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在圖書館、中國知網查找文獻,力求能夠有具體的實例說明主題;本人不敢怠慢的原因也有一大部分是出于對喻梅老師的尊敬和喜愛,也很榮幸在碩士研究生階段能夠再次受教于喻梅老師。希望本篇論文能夠得到喻梅教授的肯定。臨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