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應強
摘要:石濤是我國歷史上成果豐碩的知名山水畫大師,他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繪畫和美學思想繼承了董其昌、梅清、弘仁等畫壇名家的繪畫理念,并融會貫通,加以創新。
關鍵詞:石濤;山水畫;藝術風格
一、石濤的生平簡介
石濤(公元1642---約1707年)是我國明末清初成果豐碩的藝術家。他出生于明末在帝王貴胄家,但明政權之后,為躲避清朝政權的追殺。后來又出家做了苦行僧,法名原濟,他云游半世,自稱為苦瓜和尚,由于身世原因,促使他在顛沛流離與動蕩不安中生存中與祖國山河大地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也使得他對各地的山川有了廣泛的閱歷,他的許多感悟與創作靈感在大自然的啟迪下形成的。
二、石濤山水畫藝術風格特征分析
(一)不同時期的風格分析
1.早期繪畫風格
石濤早期的繪畫處于一種向梅清、弘仁、董其昌等畫壇名家學習傳統技法的交流期,也是形成自我畫風的不斷摸索與淀積期。年少的石濤雖已在繪畫方面顯露出他的藝術天賦,但他還是常常游歷各地與不同畫派的文人雅士切磋學習,與梅清,弘仁,戴本孝等畫家文人都有密切的往來。他在武昌游歷時,曾一度受董其昌“抑北揚南” [1](p5)的理論和畫風影響,在筆墨的方面力求要有士氣,從石濤的早年間創作的作品來看可明顯感受到董其昌理論對其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和富于創建性的藝術家,他反對對前人的一味模仿,提出了“我自用我法” [1]的繪畫理論,在起步階段就跳出了陳規,特立獨行,推崇個性,作畫極具創造性,這種堅持表現自我的個性為以后所形成的的獨特藝術風格是分不開的。
石濤中期的繪畫是他的畫風博采眾長,開始逐漸脫離梅清宣城派和弘仁新安派的影響,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的形成時期。從這一時期石濤的繪畫作品中來看,畫面已大大減弱了梅清畫風的痕跡,屬于石濤獨特個性的面目風貌變得更加的清晰,他運用變幻莫測的筆墨以及獨特的創作的繪畫手法使得他的藝術風格變得恣肆灑脫,別具一格。在藝術作品上追求蒼勁繁密,氣絕厚重。
山水長卷《搜盡奇峰打草稿》屬于石濤中期的又一代表作,全卷氣勢磅礴,筆墨氤氳,濃淡疊加,筆法縱橫多變,線條堅實凝重,勾勒揮灑自如,運筆方圓結合,皴法稠密,荷葉皴、 披麻皴、折帶皴諸法并用,山間苔點濃淡疏密有秩。他在創作上主張在對大自然真山真水體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此外也抒發了他積郁心中的一種憤懣不平,更是使得他徹底放棄了對功名利祿的盲目追求。在這個時期,石濤的繪畫技法開始隨著他的畫學畫藝的提升而日益成熟。石濤獨特且鮮明的個性特征也開始慢慢形成。
3.晚期繪畫風格
這一時期石濤經歷過了燕京失意后定居在了揚州,雖然經歷的坎坷仍保持天真活潑的心態和大自然交流感情,直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畫家的感情思想浸透到畫中去,具有深刻感受和捕捉美的能力。畫風也開始由清逸,繁復開始轉向樸實與陳雄,創作水平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層次階段。所畫山水的畫風靈活多變,構圖獨特新穎,著名山水佳作《淮揚潔秋圖》,是石濤這一時期的一幅代表作品,描繪的是揚州洪水退卻后北湖,高郵一帶“秋潔”之景,煙波浩渺的秋水旁蘆荻叢生,城墻房屋在其中若隱若現,茫茫略有寒意的湖面上漂著一葉孤舟,體現了清爽涼潔的湖山秋景。且布局奇巧,不拘于古法,采用如同陰陽太極圖般的奇特構圖,在筆墨上也放縱揮灑,完全打破了以往的筆墨程式,運用獨創的“拖泥帶水皴”[2]令人耳目煥然一新,不禁拍案叫絕。
(二)從章法層面分析
1.截斷法
石濤在繪畫過程中總結了構圖“蹊徑六則”[3],其最為擅長的章法為“截斷”法,它和全景式構圖有所不同,也和一邊半角式的構圖有所差別,它是石濤山水畫創作中獨創的一種構圖形式。石濤常常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自然界的景觀后大膽截取其中最為代表性,最美麗打動人的畫面定格入畫。這樣通過畫家精心擇選,剪裁去無關緊要的,保留下自己所想要表達的美景或是理想畫面,不僅不會使畫面感到不完整,反而以獨特的視角讓人回味無窮。《云山圖》是石濤晚年的佳作,采用的就是截斷法的獨特布局,截取景物中最美的片段。通過留白和強烈的虛實黑白的對比,使的白云靈動的在不完整的山體間穿梭,隱去了大山給人的壓抑感,使得云山頓時充滿了靈氣,并給與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2.三疊兩段法
在石濤的山水畫作品中,“三疊兩段” [4]法是另一種最常見的布局章法。整幅作品分為了三大層次,即畫家在作畫中,一般畫面的最下層,一般為左下角或者右下角,常亂石或緩坡作為整個畫面的前景,中間一層一般以樹或房屋做中景,最上面一層是遠山作為遠景,且如果緩坡和亂石在左下邊,那么,平沙遠山就畫在右上方,反之亦是,使得亂石,緩坡,樹木,房屋,遠山交互交錯又統一,彼此呼應;而“兩段”[5]即是指碎石等前景在畫面下端,畫面遠處是虛無縹緲的青山,中間用云隔作兩段,三疊兩段的布局要求貫通一氣,石濤也認為傳統的“三截兩段”不應是機械僵化的構圖,而應不拘泥于古法,別出心裁,打破陳規,把自然神韻灌注于作品中,使得描繪對象的生命表達出來,顯示精神的統一性。所以石濤的山水常以大自然為依據,變異而出,使得他的山水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新境界。
三、總結
縱觀石濤山水,獨特不落窠臼的構圖,獨創的截斷布局,畫法多樣的皴點以及打破陳規恣意雄健的筆墨[6],都凸顯了他在山水畫中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征。他用他自己多種的繪畫語言向世人展示了山水畫的獨特魅力。此外石濤在藝術上還重視抒發真性情,注重生活的感受,講究生活與自然界的真,所以他的畫常常給人一種充滿靈氣的鮮活之感。此外石濤在的藝術理論方面也很有建樹,他的著作《畫語錄》提出了許多很有創建性的藝術理論,對后世的繪畫以及美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孫世昌.石濤藝術世界[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6.
[2] 賀志樸.石濤繪畫美學和藝術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
[3]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5.
[4] 楊成寅.石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 薛永年,杜娟.清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6.
[6] 何科丁.中國畫技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