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摘要: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四種形態”環環相扣,層層設防,其中最關鍵的是“第一種形態”。本文結合公司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的現狀,就如何運用好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進行探索。
關鍵詞:第一種形態;基層運用;筑牢第一道防線
一、何謂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
2015年9月,時任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福建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四種形態”中,咬耳扯袖、紅臉出汗作為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對應的是違紀苗頭和傾向性的問題,是監督執紀的基礎,也是關鍵。因此,“第一種形態”秉持的是“治小病”“治未病”的理念,體現的是從小處著眼的方式方法,達到及時消除隱患的目的。
二、國企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責任主體不明確,表現情形亟待優化
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
的主責單位是紀檢監察部門的。然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指出:“上級黨組織特別是其主要負責人,對下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應當平時多過問、多提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堅持黨內談話制度,認真開展提醒談話、誡勉談話”。因此,“第一種形態”的實踐主體應是黨員所在黨組織。
《公司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實施辦法》雖然明確規定了45種表現情形,但隨著《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出臺等國家政策的變更,表現情形亟待更新。
(二)實施主體心存顧慮,實施客體心有抵觸
實施主體思想上存在不好意思的問題,擔心“紅臉出汗”會破壞同志關系。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對組織教育、提醒存在抵觸情緒,不能正確對待組織嚴管。
究其根本,實施主客體對“第一種形態”認識不夠。發現小毛病,及時糾偏是對同志的愛護。通過近年查處的腐敗案件可以看出,很多違紀者都是從輕微違紀,慢慢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因此,紅臉出汗、善意提醒,需要實施主體、客體正確認識和對待。
(三)發現問題能力欠缺,實踐方法不夠多樣化
《公司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實施辦法》明確了表情形和處置方法,實施主體可對標實踐。但實踐中,仍存在發現問題不夠及時、準確,基層實施主體停留在提醒談話層面,其他手段運用較少等問題。
究其根本,實施主體監督和發現問題的經驗能力不夠、手段渠道單一,基層實施主體沒有吃透其他幾種方法的應用情形,僅停留在運用談話手段開展提醒教育的層面。
三、國企實踐好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的探索
公司紀檢監察部門積極探索,構建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的工作模式,即:一套教育、一份清單、兩層管理、三種渠道、三類處置,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
(一)強化“一套教育”,去除思想枷鎖
教育是開展一項嶄新工作的先行。一是通過編發簡報、業務培訓等進行解讀,提高實施主體、實施客體的認識,掌握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二是通過座談交流、典型介紹等,分享好經驗、好做法,推動工作均衡開展;三是通過結合“固定黨日”學習,強化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的責任擔當,全方位、多角度營造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的工作氛圍。
(二)修訂“一份清單”,明確實踐情形
1.依照《條例》,結合企業規章制度,修訂清單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情形清單”把《條例》作為“基本法”,依據六大紀律擬定六大行為類別。同時結合企業實際,將公司相關規章制度、廉潔風險表現形式一并作為清單制定依據,保證了清單的科學性、針對性、全面性。
2.制定原則,演繹情形表現場景,把握情形狀態高低
演繹情形表現是通過模擬情形表現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來弄清狀態,假設出不同場景,推演違紀情形之前的行為表現。例如,依據《條例》第四十六條,最初編制清單內容為“通過聚會、聚餐、微信等隨意散布謠傳,歪曲中央大政方針,丑化黨和國家形象,詆毀、污蔑黨和國家領導人”。但形態沒降下來,通過進一步模擬演繹情形,將這條改為“隨意發表言論、消極負面信息或散布謠言,未造成不良影響的”,既體現了《條例》政治紀律的要求,又降下了形態,而且符合實際狀況。
后續,會繼續跟進國家及公司制度,持續修訂完善。
(三)實行“兩層管理”,明確實施主客體
1.落實全面從嚴管理,明確實施客體
企業中關鍵重點崗位人員既有黨員領導干部、普通黨員,也有非黨員領導干部、非黨員普通職工,他們的廉潔風險都較大。結合企業實際,將以上四類人群均劃歸為“第一種形態”實施對象。
2.明確實施主體,明晰責任擔當
結合實施客體,《公司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明確了實施主體及客體對應關系,明晰了責任。
公司層面:公司黨委、紀委和黨的工作部門對公司直屬黨組織及黨政主要領導;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對分管副總師及以上領導、分管單位黨政主要領導。
基層層面:單位黨政主要領導對本單位領導干部,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黨小組長對普通黨員;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對分管范圍內的關鍵重點崗位人員。
(四)運用“三種渠道”,精準發現問題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企業實際,梳理了公司目前采用的監督渠道,主要有三種:黨內監督、群眾監督、行政監督。其中主要監督方式有,黨內監督:政治巡察、述職述廉、民主(組織)生活會、重要事項報告、日常監督、工作談話;群眾監督:民主評議、群團組織反映、信訪舉報、網絡輿情;行政監督:行政監察、審計監督、財會監督、人事監督。
三種監督渠道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及時發現問題、推動工作開展、維護公司黨紀政紀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五)運用“三類處置”,明確如何處理問題
通過梳理與分析“第一種形態”情形清單,發現問題程度大致可分為輕、中、重三等。由此細分三類處置方式:預防類、警示類、影響類,即:預防類,程度“輕”,用于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警示類,程度“中”,用于解決客觀性輕微違規違紀問題;影響類,程度“重”,用于解決主觀性輕微違規違紀問題。
綜上所述,實踐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想“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就要長抓長嚴,就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督,使“治未病”常態化,才能守住違紀違法的第一道“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