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龍
摘要: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式的產物,有關城市發展歷程的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如城市遺址的復原、歷史文物的分析、歷史文獻的解讀等。而《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記錄了當時的城市人口活動和人民精神歷程,本文從《詩經》的研究入手,通過分析先秦時期的人民生活狀態,進而側面解讀其城市發展特征,以求從不同視角淺析先秦城市的發展。
關鍵詞:詩經 先秦城市 城邑文明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述了五個多世紀的民俗資料與社會歷史,主要對當時的婚戀關系、農事活動、祭祀情況等進行記載,可以說《詩經》作為當時的“歌詞大全”,客觀上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展現了當時的城邑文明,但是長期以來對《詩經》的研究缺乏城市的角度,學者們習慣了從農事、徭役、政治等角度對《詩經》進行研究。其實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先秦城市得到了爆發式發展,而春秋時期更是以城邦文明為主旋律的時代。所以在探討《詩經》的題材和思想內容時,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角度。因此本文通過對詩經中與城市建設或城邑生活相關的篇章的研究,來淺析當時的城市規劃建設特征和城市發展歷程。
一、 詩經中的“正”“變”之分
“風雅”是《詩經》確立的詩歌創作原則,是《詩經》創作的形式與類別,其中“風”是指聲調,而國風既是地方聲調;“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而縱觀整個《詩經》成書歷程,“風雅”的創作形式并未改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詩經》所技術的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詩經》中《大雅》從《文王》到《卷阿》為正,《民勞》以下為變。《詩經》的正變之分最早出現于《詩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而其中“王道衰、禮義廢”即是指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時期。由于西周早期周王朝國勢強盛,擁有完備的宗法禮樂制度和“禮樂征伐天子出”的軍事基礎,無論是社會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建設都嚴格按照禮制的要求,此階段詩經記載的內容以歌頌為主,即為“正風”、“正雅”,而此時人們生活和城市建設發展都在這套制度下循規蹈矩的進行著,雖然對城市建設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但是同時又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市的發展;而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時期,其時君王昏聵,社會動蕩,百姓勞苦,詩歌以怨刺為尚,此時《詩經》的創作內容成為“變風”、“變雅”,此時中央集權制度松散,諸侯國的發展不再受禮教限制,城市發展和建設出現了空前繁榮。
二、 “正風正雅”中的西周城市建設
我們以《詩經·大雅·綿》為例,《詩經·大雅·綿》是為正雅中的一篇,描寫了周人的祖先古公檀父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奠基,以及文王繼承古公檀父事業,趕走昆夷,建立統一國家政權的史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其中有關先民對城市建設與管理、建筑構造與建造經歷描述的詞語,突出體現了遠古時代的先民在城市營建方面的思想與實踐經驗。
選址思想:“愛始愛謀,愛契我龜”體現了與人謀劃利用占卜來進行選址。“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則說周土山肥地美,堇茶苦菜甜如糖,豐物地潤,將城址的選擇建立在富足的農業資源的基礎上,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理性的規劃建設:“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 —圍繞城市、圍繞居所,劃為左右西東兩部分;分田界治理土地,開溝挖渠種田地;按規劃進行安排與布局,對土地進行合理、有序的利用,并通過合理的規劃對建設進行有效的指導。
規劃管理思想:“自西徂東,周愛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 —在合理的規劃布局與安排基礎上,設司空管土地,設司徒管役工,兩個職務各有分工,各負其責。這些都說明周人在城市建設中注重規劃。
這些都體現了西周時期王權鞏固下,一定的城市建設思想,在這些思想指導下,城市建設程現一種嚴格的秩序感,在周禮的舒服下,城市建設思維趨同,致使城市發展主要著力點都在均勢防衛和政治統治上。而森嚴的等級觀念又制約著城邑建設的數量及其規模,決定了城市作為單純的政治、軍事中心的性質,其發展必為非常緩慢。這些雖然在《詩經》中沒有直接的體現,但是在其他文獻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如《左轉·隱公元年》中寫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都,非制也。”可以看出在“正風正雅”時期城市的建設受到嚴格的等級控制。
三、 “變風變雅”中的春秋時期城市繁榮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此時西周王室衰微,諸侯強盛,百家爭鳴,禮崩樂壞。這一時期各諸侯國舊城擴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風。如魏都安邑、郢都紀南城、鄭韓故城等等。盡河南一省,西周以前遺址30余座,而春秋時期遺址則達到130多座,這些還不是當時城址的全部。此外在城市規模方面春秋時期也大大超過了西周時期,始建于春秋中期以前的新鄭鄭韓故城、鳳翔秦都雍城、曲阜魯國故城等諸侯國都城的面積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上,已超過洛陽東周王城的規模。
城市的繁榮促進了變風變雅的出現,這些城市生活印記在《詩經》中也展露無遺,以《鄭風》為例(孔子極度批判鄭風,而孔子又是極度推崇周禮的),鄭國是當時經濟交往的中心,而且鄭國對當時的商業往來時采取鼓勵和保護的政策的。東方齊魯的漁鹽之利,南北晉楚的貨物貿易,都必須經過鄭國,所以鄭在建國之初商業就很發達。而商業的繁榮對城市的文化發展是起到促進作用的。鄭國是當時的交通樞紐與商業中心,城市的繁榮跟《鄭風》的內容是密切相關的。鄭國的都城在當時不但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我們可以注意下在《鄭風》中經常出現,而在其他《風》詩中很少出現的詞語:“館”、“巷”、“東門”、“城闕”、“君子”、“士”這些與城市有關的人與物,反應的顯然是春秋城市文化生活。此時的城市建設與西周相比在尊崇禮制的基礎上,更加自由更加活躍。
四、 結語
因為相隔年代過于久遠,先秦城市的相關資料遺存較少,并且針對城市發展建設的直接文史記載更為稀有,因此單單從先秦城市發展的專業文獻方面進行研究,很難得到系統性的結論。而《詩經》記載了先秦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日常活動,反映了城邑文明下的社會狀態,雖然并未對城市發展建設進行系統性的記錄和總結,然而從人民的城邑生活中我們可以側面了解當時的城市要素和城市布局,也是進行城市研究的一個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劉敏,李先逵.《詩經·大雅·綿》中的城市營建思想探析[J].規劃師,2008(06):92-93.
[2] 謝遂聯.城邦文化的詩性闡釋——論《詩經》中的都市詩歌[J].求索,2008(01):182-183+177.
[3] 劉冬穎.“變風變雅”與春秋時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論叢,2004(01):4-7.
(作者單位: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