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鋒 何楊 潘圣杰
【摘? 要】目的:分析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用骨折基本方加減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效果。方法:取66例本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各33例。對照組用外固定支架治療,實驗組用骨折基本方加減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對比疼痛程度、骨代謝指標、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骨代謝指標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開放性脛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治療中,聯合骨折基本方加減治療,既可緩解疼痛感、改善骨代謝指標,還可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開放性脛腓骨骨折;骨折基本方加減;外固定支架;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390-02
脛腓骨骨折屬于全身最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好發于10歲以下小兒,并以脛骨干單骨折最為多見[1]。脛骨是連接股骨正方支承體重要的骨骼,腓骨是連小腿肌肉的骨骼,其承擔著機體1/6的承重[2]。脛腓骨骨折后患側會出現下肢局部疼痛、腫脹、畸形等臨床表現,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研究發現,脛腓骨骨折多為開放性骨折,其易感染、易出現不愈合或是延遲愈合現象,故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治療較困難,且預后差[2]。目前,在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治療中外固定支架屬于常用方式,臨床為提高預后效果,配合了骨折基本方加減治療,取得顯著療效。本研究對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用骨折基本方加減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66例本院收治的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段:2018年2月-2019年4月,隨機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n=33):14例女性、19例男性,年齡:8-63歲,平均年齡(35.28±10.68)歲,其中車禍傷、重物砸傷、摔傷分別18例、8例、7例。實驗組(n=33):13例女性、20例男性,年齡:8-64歲,平均年齡(36.01±10.77)歲,其中車禍傷、重物砸傷、摔傷分別17例、9例、7例。統計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醫院倫理會同意本次研究。參與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且所有參與均無手術禁忌證,無藥物禁忌證,家屬已簽署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用外固定支架治療,用腰硬聯合麻醉,對傷口清創后,復位骨折部位,并于骨折遠端平行處將兩枚斯氏針置入,對整復骨折部位進行牽引整復,并于骨折近端置入2枚斯氏針,用夾具固定于金屬桿壁上,使其與皮膚保持20mm。術后抗感染治療,并指導適宜的負重訓練。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骨折基本方加減治療,即藥方:骨折早期:赤芍、當歸、生地各13g,桃仁、防風、木通、黃柏各10g,紅花、乳香、甘草各5g。骨折中期:骨碎補、威靈仙、當歸、五加皮、赤芍、續斷各13g,生薏仁、桑寄生各28g。骨折后期:熟地、黃芪各15g,川木反、骨碎補、天花粉、威靈仙、當歸、續斷、白芍各13g,?蟲、自然銅各8g。以上藥物取水煎制,每天一劑。
1.3分析指標 對比疼痛程度、骨代謝指標、治療效果。
疼痛程度:用VAS量表評價,分值0-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嚴重。針對術后5天、15天、45天、90天疼痛程度進行評價[3]。
骨代謝指標:BGP、BALP、PINP、β-CTX,用免疫分析儀檢測以上指標。
治療效果:恢復正常聽日常活動,沒有出現神經損傷及感染為顯效;沒有出現感染,便疼痛感及神經血管損傷,日常活動受輕微影響為有效;以上指標均未實現為無效[4]。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效果。
1.4統計學方法SPSS20.0,計量資料(疼痛程度、骨代謝指標)用t、[(±s)]進行檢驗、表示,計數資料(治療效果)用(x2)、(%)進行檢驗、表示,2組數據資料,以P<0.05,表示統計學有差異。
2結果
2.1疼痛程度比較? 實驗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骨代謝指標比較? 實驗組骨代謝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19例顯效、10例有效、1例無效;對照組:12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病情較為嚴重,治療難度大,且骨折愈合較差。臨床多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以此來減輕對骨血運的影響,且此方法操作簡單、穩定性強,且在骨折愈合后無需開展內固定取物,有效減少感染風險,是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治療的有效方法,被臨床廣泛應用。
臨床實踐表明,在開放性脛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治療中,聯合中藥基礎方加減治療中,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中藥調理,可以快速緩解患者局部疼痛感,縮短骨折時間,降低感染率,在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當歸可促進關節骨細胞的代謝,修復損傷的軟骨;桃花能活血化瘀,紅花可抗炎鎮痛;乳香可治療創面感染及軟組織損傷,生地黃增加體液與細胞免疫力。在骨折早、中、晚期中,結合中藥內治,實現早期骨折移位、活血化瘀、解毒的目的,控制術后感染,促進傷口愈合的同時有效改善骨代謝水平,避免骨髓炎與骨不連現象的出現,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示:實驗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且骨代謝指標實驗組優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用骨折基本方加減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金峰.骨外固定支架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18):148-149.
[2]符克楊,莊煥雄,張新統.負壓封閉引流與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療效及對應激反應相關因子水平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08):57-58.
[3]京芳華,易薇.骨折基本方加減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3):1688-1689.
[4]顏泉,馮小兵,李根,等.外固定支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創傷程度及骨代謝情況評估[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23):3227-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