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摘? ?要:現如今,我國計算機設備的應用十分普遍,互聯網通信網絡鋪設范圍日益擴大,計算機的計算具有精準性與便捷性等特征,使計算機依然成為人們生活與生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計算機的應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受計算機人為操作失誤、計算機防護功能較弱等因素影響,使網絡計算機安全存在較高隱患,已經威脅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故此,文章主要對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及漏洞挖掘技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產品安全;滲透測試;漏洞挖掘技術
隨著我國計算機生產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計算機硬件、軟件的價格也隨之下降,這為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國光纖網絡鋪設范圍逐漸擴大,對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計算機自身防護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導致其自身防護能力效果較低,加之少數人員的不良操作,使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逐漸加大,給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1? ? 當前我國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的概述
1.1? 黑客的不良攻擊
當前我國網絡有大量的黑客,由于黑客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技術了解得十分全面,而且有著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與代碼編寫能力,如若網絡計算機本身有較大的安全漏洞,黑客就會對其加以病毒編寫或者運用操作技術手段,以不法手段侵入他人計算機系統,竊取計算機的數據信息,獲得利潤報酬。黑客如若入侵計算機,不但要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還要有熟練的編寫病毒能力,加之計算機系統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增加了黑客不良攻擊的概率[1]。
1.2? 熱門安全防護軟件的漏洞
360安全衛士、金山毒霸、騰訊管家等是當前我國熱門的安全防護軟件,我國安全防護軟件編寫部門盡管始終致力于軟件更新防護,以此提高軟件防護效果,但是受網絡病毒自身的入侵性、多元化等因素影響,導致目前我國熱門安全防護軟件仍然有諸多漏洞問題[2]。為此,我國熱門安全防護軟件設計者與開發者,應該堅持創新精神,注重新防護代碼的研發,將計算機本身的安全漏洞方面作為切入點,以此促進安全防護軟件的更新,有效地解決網絡漏洞,才能切實保障計算機不會遭到網絡病毒與黑客的攻擊。
1.3? 網絡病毒的入侵與傳播
網絡病毒與其他形式的網絡入侵存在差異性,網絡病毒有著極強的隱蔽性,并且感染力較高,傳播速度較快,因此,對于網絡與計算機有較大的破壞性。在網絡安全隱患當中,網絡病毒十分常見,在網絡普及的環境下,網絡病毒影響力也隨之提升,如若計算機操作者的操作方式存在錯誤問題,就會加大網絡病毒的入侵概率,尤其是在使用局部網連接過程中,如若一臺計算機受病毒入侵影響,同時,此計算機沒有安裝殺毒軟件,那么網絡病毒就會經過計算機共享連接的端口對其局域網中的計算機進行入侵,最終對整體局域網絡造成影響。
2? ? 計算機網絡安全漏洞挖掘技術的概述
2.1? 漏洞挖掘與分析
計算機軟件的安全漏洞并不會對其他軟件功能造成影響,為此,如若不對軟件功能展開測試,則很難發現軟件的安全漏洞問題,尤其針對軟件普通用戶而言,用戶所應用的軟件功能較為淺顯、單一,很難發現軟件中存在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安全性漏洞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如計算機遠程控制與數據防護的安全性漏洞[3]。針對本身有著較高水平計算機編碼能力的編程者而言,找到系統的安全漏洞是其工作的主要內容,代碼編程者可以借助軟件安全測試進而發現軟件存在的問題,目前大多數軟件公司都會聘用測試方面的專業人士對自身的軟件漏洞展開測試,從而解決軟件中的安全漏洞問題。
2.2? 安全掃描技術手段
在漏洞挖掘技術中,安全掃描技術手段是通過對計算機端口信息的檢測與掃描,從而發現計算機端口存在的安全漏洞問題,其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黑客如若想要攻擊計算機盜取計算機的數據信息,需要通過計算機端口,安全掃描技術作為評價計算機安全性的方式之一,對端口展開掃描,構建出掃描的數據信息,進而分析與觀察入群行為,采集安全漏洞的數據信息。
2.3? 白盒測試技術手段
在漏洞挖掘技術中,白盒測試技術手段也被人們稱為外部測試技術,但是由于白盒測試技術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測試主要圍繞軟件與系統的功能、用戶實際需求是否存在沖突矛盾,并不會對其軟件代碼加以檢測,因此,只有獲得有關程序代碼才能對反編譯程序加以溝通,對存在漏洞的代碼進行修改[4]。為了提升軟件的防護效果,需要對自身存在的安全隱患加以排查,才能避免此類問題。
3? ? 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逐漸產生了網絡計算機安全問題,由于目前計算機網絡安全隱患比較多,為了改善計算機安全防護效果,應該合理借助漏洞挖掘技術手段,有效地彌補網絡系統的不足,才能提升計算機應用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軍.小議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及漏洞挖掘技術分析[J].科技展望,2017(28):55.
[2]吳樂璋.對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及漏洞挖掘技術研究[J].電腦迷,2018(10):38.
[3]高旗.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及漏洞挖掘技術[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9):201-202.
[4]李鳳翔.網絡計算機安全隱患及漏洞挖掘技術探討[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