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思路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摘要:風貌是城市魅力、獨特個性、人文氣質的集中呈現。我國40年城市大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中國城市空間所面臨的普遍風貌問題。本文以合肥城市風貌為例,深入解構并梳理剖析城市風貌特質的核心空間要素,,準確定位合肥城市風貌的核心問題,針對性的建立提升、管控、優化合肥城市風貌的策略體系,構建可傳導、可操控的行動抓手,為合肥市城市風貌管控問題提供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城市風貌;關鍵性空間要素;城市空間秩序;城市空間格局
世界上經典的城市無不從建筑、街道、場所中透露其獨特的性格,令人難忘。城市風貌是受城市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影響而形成,通過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體現出的無形的精神面貌特征和有形的實體環境屬性。當前合肥城市形態變遷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歷史肌理和結構的日漸破碎和異質化。本文旨在挖掘影響合肥城市風貌的核心空間要素,準確定位合肥城市風貌的核心問題,針對性的建立提升、管控、優化合肥城市風貌的策略體系,構建可傳導、可操控的行動抓手,為合肥市城市風貌管控問題提供探索與實踐。
一、合肥城市風貌的核心問題
合肥,素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之稱,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著稱,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奮斗歷程中,合肥逐步成長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了區域地位、凸顯了創新活力、優化了產業結構、拉開了空間框架、改善了生態環境、改善了民生設施、提高了城市品質、提升了城市能級。同時量大面廣的城市建設,也劇烈地改變著城市的尺度、形態、面貌和特征,城市的秩序感、整體性、可識別性等基本的空間屬性正隨著空間擴張和更新而逐漸削弱。
(一)影響合肥城市風貌的核心空間要素
城市風貌是從城市土地和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反映的是自然、歷史、時代三種規律共同作用于城市的景象,其中“風”是對城市文化系統的概括,是城市風貌的內在構成;“貌”是城市物質環境中相關要素的總和,是城市風貌的外在構成。城市風貌的特色由自然環境、文化歷史和時代特征共同決定。因此重塑合肥城市風貌實質上是重塑城市風貌特質背后的空間邏輯,關鍵性空間要素包括自然生態空間要素、公共環境空間要素、歷史人文空間要素。三大類關鍵性空間要素構建了城市特色風貌的生產體系,共同構成了城市空間特質的感知體系,體現了城市空間特質的總體意向。
(二)空間問題與問題空間
1、自然生態空間要素
合肥市的自然生態空間要素是支撐合肥山湖氣質的核心載體,在主城區范圍內的巢湖、江淮分水嶺、紫蓬山山脈、浮槎山山脈、江淮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二十埠河、板橋河等重要自然山水空間要素,塑造了合肥市“背嶺面湖、一體兩翼、河網融城”的空間風貌特質。
同時在城市快速建設階段,這些重要自然山水空間要素及其與城市建設空間的關系逐漸顯現出一系列問題。經典田園綠楔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公園化、碎片化,田園綠楔與城市功能的邊界空間界面生硬,急需從拼貼走向有機融合;城區內的水體仍以防洪排澇功能為主,缺乏景觀與安全的協調統一,河流廊道公共空間不斷被擠占,中心城區河流廊道平均寬度僅178m;合肥重要生態空間周邊的城市建設,沒有在充分考慮整體空間格局、周邊視線空間、沿線天際線、建筑風貌特色的基礎上,科學劃定環境風貌協調區并進行空間引導控制,導致城市生態空間界面平淡、粗糙、尺度失調;山湖視廊受到高層建筑沖擊,現狀18層以上建筑物對山湖視廊形成阻隔界面,山看湖視廊尚存五條,群湖散落,山湖氣質被淹沒。
合肥市經典田園綠楔與城市空間歷年關系演變
合肥市山湖視廊受高層建筑沖擊分析圖 ]
2、公共環境空間要素
合肥市公共環境空間要素是支撐合肥幸福品質的核心載體,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為新時代的核心目標和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定城市公共環境空間要素包括城市公共中心、城市門戶標識、城市公共空間三大類空間要素。在主城區范圍內的政務區、濱湖新區等城市綜合發展中心的建設集聚;濱湖空間、濱水空間等公共空間;綜合交通樞紐等城市重要門戶標識,塑造了合肥市“以水為魂,活力多心,親山親水,山湖城田”的空間風貌特質。
在城市經歷大建快上時期形成的公共環境空間要素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總體空間失序的問題。各片區都不同程度的形成一定的綜合服務職能聚集區,但缺乏整合,核心功能不完整,難以發揮“核”的作用,無法形成標志性中心形象。合肥門戶形象未經雕琢,展現“合肥房華”而非“合肥繁華”。城市高層建筑的風貌嚴重趨同,建筑高度一致、建筑類型一致、建筑風格一致,且城市標識尚未簇群生長。
3、歷史人文空間要素
合肥市歷史人文空間要素是支撐合肥江淮特質的核心載體,合肥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自西漢設置合肥縣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梳理總結合肥市主城區能夠代表城市特色風貌建筑、重要特色片區及空間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在主城區范圍合肥市凝聚了以環城老城為代表的老城文化核心、重要河流廊道周邊的重要歷史人文空間元素構建的四大文化匯聚軸線、串聯合肥市現代重要創新空間要素的科技創新走廊,塑造了合肥市“居中筑核,創意塑廊,逐水聚城”的空間風貌特質。
同時合肥歷史人文空間要素也存在近現代建筑風貌的江淮特質不凸顯;特色建筑空間布局零散,場所封閉,老城文化保護與彰顯不足;城市迭代過程中的風貌和諧程度有待提升;特色風貌片區規模不足,布局零散,類型不豐等問題。我國40年城市大發展過程中諸多城市均存在現代高層建筑對傳統城市風貌的沖擊問題,橫向對比合肥市與其他城市的歷史人文空間與周邊空間風貌協調關系,對開敞空間品質與相鄰空間的風貌管控是在不同時代建設更迭之間,和諧平穩地過渡銜接不同時代的風貌之關鍵,需要嚴格控制了歷史人文核心空間毗鄰圈層的建筑高度、建筑風格與色彩。
合肥市主城區重要特色建筑分布現狀
合肥市主城區重要特色街區分布現狀 ]
二、提升城市風貌的核心策略
總結合肥在自然生態空間要素、公共環境空間要素、歷史人文空間要素三大關鍵性空間要素上出現的風貌問題來看,合肥的城市空間是在大建快上的階段呈現出政策力驅動下的跳躍發展特征,板塊拓展、片段跌建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律導致合肥空間發展過程中突變多而漸變少,相互孤立且缺乏銜接。面對快速長大的“體量”,與來不及長大的“秩序”,合肥市提升城市風貌的核心策略應當立足城市空間失序的問題,治理亂序、塑本提質。
(一)順應山水、尊重自然,重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緊扣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城市風貌之本,保護向湖而生的高品質脈絡空間。塑造“群湖氣質”的多個城市湖泊公園;整合提升江淮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二十埠河、店埠河、板橋河、四里河八條河流廊道空間風貌;保護董鋪-大房郢水庫綠楔、紫蓬山森林公園綠楔、巢湖-大圩濕地綠楔三大生態田園綠楔的城園空間關系;嚴控城市經典綠環、城區生態斑塊中環、城市外圍生態廊道綠環三大城市綠環,以此成就群湖領乾坤的湖-水-山-城格局。提升合肥市城湖共融、城綠嵌合的生態顏值,凸顯合肥市的山湖氣質。
(二)保護歷史、延續文脈,重建城市文化魅力格局
緊扣文化歷史空間作為城市風貌之魂,整合傳統文化空間,挖掘歷史文化存量空間,凸顯合肥市歷史文化、工業文化、高校文化、都市文化、科創文化五大特色文化魅力片區;融合市井文化空間及創新塑造,深挖傳統文化,融入市井空間,使其看得到、摸得到,可利用,塑造地域文化與市民生活相融合的新時代文化格局。提升合肥市開放多元、包容并舉的文化顏值,凸顯合肥市的江淮特質。
(三)突出時代、提倡創新,重建城市公共空間格局
緊扣時代特色空間作為城市風貌之新,以人為本,保障“三公用地”,包括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公園綠地、市政公用與道路用地;進行公共空間針灸式存量挖掘,構建兩級三類綠道將城市公共空間勾連成網;以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核心職能和滿足市民多元活動為宗旨,結合城鄉空間布局,構建“四級、五類”城市中心區分級分類體系;聯合城市感知體系與城市標志輪廓體系,構筑望山水、望都市的城市景觀眺望體系,控制六大山體型戰略視廊,提升群湖映點丘,山水簇城埠的山湖氣質、梳理八大都市型戰略視廊,展現創新名城,美麗合肥的城市形象。提升合肥市創新風尚、活力宜人的時代顏值,凸顯合肥市的幸福品質。
三、結語:
合肥城市風貌問題的根源在于城市空間發展的失序問題,這也是中國城市空間面臨的普遍問題。本文在深入解構并梳理剖析合肥市城市風貌特質的核心空間要素的基礎上,從自然生態空間要素、公共環境空間要素、歷史人文空間要素三大關鍵性空間出現的問題,瞄準合肥城市在自然環境、文化歷史和時代特征三大方面出現的風貌核心問題,為重塑城市風貌特質背后的空間邏輯提供有效抓手。
參考文獻:
[1] Andres Duany, Sandy Sorlien and William Wright, Smart Code Version 9.2[M].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2
[2]池澤寬,城市風貌設計[M].郝慎鈞,譯.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3]曹璐.? 城市風貌規劃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12.
[4]王建國.? 城市風貌特色的維護、弘揚、完善和塑造[J].? 規劃師,2007,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