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妮
新疆陸源土地開發整理咨詢有限公司
摘要:土地整治一直是改善土地利用率的最有效方式,但其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危害。本文以土地資源作為切入點,介紹了土地資源開發可能導致的環境危害,分析了土地整治帶來的環境問題,并提出了處理措施;詳細闡述了土地資源的合理性開發,并對相關的保護措施進行了研究,為后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土地開發;生態保護;對策
土地利用變化是指由于土地特性自身變化及人類個體或群體作用方式變化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覆被和使用程度的變化。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變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的顯著表現形式。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土地數量和結構改變,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
一、土地開發整理
土地開發整理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荒地、鹽堿地、灘涂、空閑地等宜農未利用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壓占、挖損、污染、破壞的土地和風沙、洪災、滑坡等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對農村地區林、田、路、渠等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土地開發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積、恢復土地可利用功能、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
(一)對土壤資源的危害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促使我國城市政府也開始愈發重視對土地的開發利用。但是,這也導致土地開發利用的強度大大增加,造成城市的土地資源被過于開發和利用,致使城市的土地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同時,我國目前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積過低,遠遠要小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著十分嚴重的人地矛盾,導致現如今很多城市出現了交通不便、住宅擁擠、地皮緊張以及道路堵塞等諸多問題。并且,有部分的城市在使用土地時,沒有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導致浪費問題十分顯著,如征地而沒有使用、多征地卻沒有完全利用以及早征地沒有及時開發等諸多怪象,甚至有些城市沒有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征地,盲目地建設各種開發區,卻沒有充分發揮相應作用,造成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合理的使用。
(二)對植被資源的危害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對植被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其主要表現在植被數量的減少和覆蓋率的下降。一般來說,該狀況會增大土地面積,但卻會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實施中,植被大量被砍伐,植被的種類和數量均不斷下降。
三、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保護措施
(一)重視資源開發的科學性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目前已經與生態環境狀況結合在一起,并與經濟結構的調整關系密切。從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角度來說,必須重視管理意識,實現土地的科學化開發,做到土地資源的合理保護。第一,用途管理至關重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應實施合理的規劃,完善土地的空間布局設計,保證農田的耕種任務,盡可能限制土地性質的變更,完全杜絕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現象發生,真正做到耕種土地的合理控制。另外,對土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將土地規劃與農戶實施簽約,必要時還可以增設土地保護牌,做到對土地資源的保護。第二,土地整改迫在眉睫。地表裸露是造成土地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借助農作物秸稈來實現地表的覆蓋,盡可能減少灰塵的產生。在多風時期,農作物秸稈可實現土壤的保護,最大化降低水分的流失。第三,鞏固農民的耕保意識。相關部門應該做好耕種保護的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耕種的重要性。例如,到學校進行科學耕種理念的講解 ;以橫幅的形式在農村進行科學耕種宣傳 ;向農民傳遞耕種法律知識,從多角度進行土地資源的保護。
(二)生態功能重塑
生態功能重塑是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核心,做好該方面不僅可也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可以提升生態環境的功能性,構建完善的生態服務系統。那么,在生態功能重塑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可以針對土地工程區域的形態,構建相對完善的水利生態系統,這樣可以加強生態系統的灌溉能力,提升土地工程的自我修復能力。同時,應當根據地質地貌的實際情況,規劃完善的道路生態系統,這樣可以加強土地工程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應當根據土地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功能區域的劃分,構建完整的土地生態系統。同時,可以利用景觀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的理論與技術,對不同植物進行重組,構建合理的搭配空間和生態空間,以此逐漸形成完整的生態物質和能量循環功能,這樣不僅能加強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生態環境呈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三)重視生態功能和多樣性的保護
土地整治的重點是生態功能的維護和生態多樣性的保護,既要求土地資源實現自我恢復,又實現資源利用,使得整個植被可以正常生長。土地整改前應對當地的植被物種按照年齡結構或者資源特點進行分類,根據植被的自身特點,實施差異化的保護措施。植被的組成分類并非任意的,其需要考慮土壤學和生態學的相關知識,盡可能做到生態的穩定,其在重建的過程中也需要考慮植被的多樣性因素,為植被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植被的重建中,應挑選本地的植被物種,尤其是抗逆性強、適應性強的植被,固氮植物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品種。另外,高保水的植物也是重要的重建植物品種之一,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最后,空間格局的科學性規劃被視為植被重建過程的重中之重,其最大的優勢是提高了植物的景觀性,尤其是大型的植物更需要進行合理規劃,否則將失去了植被重建的意義。
(四)改革創新土地開發整理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專門組織機構,統籌協調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及規劃設計、投標管理、監理、施工、業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相關部門單位,健全項目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建設監理制、工程管護責任制,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管理,提高管理質量水平和綜合效益。二是完善資金管理制度。統籌國土、財政、水利、農業等相關部門項目資金,統一納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集中管理使用,集中力量建設重點項目工程。拓寬融資渠道,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融資方式,有效解決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缺口問題。三是加強利益分配土地權屬管理。土地權益和權屬管理是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土地開發整理成效的關鍵環節。在項目管理上,不僅要追求新增耕地的數量,更要注重耕地質量的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要嚴厲杜絕為獲得建設用地指標數量,忽視土地開發整理質量的行為。要切實杜絕為獲得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忽視土地開發整理質量的行為。
四、結語: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重視環境的保護工作,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最終目的。近年來,國內可用的土地面積不斷減少,科學化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可解決這一問題,在未來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實施時,應重視環境與土地的平衡,在解決耕種問題的前提下實現環境保護,最終做到資源的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1] 何家軍,王斐,黃詩穎,樊連生.三峽水庫庫周生態保護帶建設對策研究[J].人民長江,2019,50(S1):45-48.
[2] 顧羊羊,黃賢峰,鄒長新,葉鑫,林乃峰,張衛民.沅江源自然保護區生境質量變化遙感監測[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35(06):764-772.
[3] 曹潤,楊朝現,劉勇,李雨彤,楊和平.基于生態保護格局的丘陵山區鄉村聚落空間重構策略[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35(06):6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