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摘要:針對現在銅管制造工藝中熱擠壓工段存在電耗大、效率低等缺點,本文提出了一種減少加熱次數和換爐次數的新工藝方法,通過鐓擠一次成型,降低了電耗和人工強度,提升工作效率。
關鍵詞:銅管 鐓擠一次成型;提升效率
1 生產現狀
我單位主要負責生產結晶器用圓銅管,每年銅管產量35000-40000支。圓銅管生產有熔煉、下料、熱擠壓、冷拉伸、車削、鋸成品這幾個道序,其中熱擠壓是銅管生產的重要道序之一,也是我廠內的耗電大項,根據公司降本增效,清潔生產的要求,對熱擠壓工藝進行改進降低能源消耗的任務迫在眉睫。
目前,我單位生產的圓銅管種類較多,據統計,規格有200余種,其直徑范圍在φ170mm-φ710mm之間,經過筆者的實踐研究,直徑在φ316mm以下規格的毛坯銅管生產任務量大,占整個生產比例的80%,實際操作性高,因此本文針對徑φ316mm以下規格的銅管制作工藝進行改進。
2 生產過程及工藝優化
2.1 現有工藝生產過程
以φ251x18x700毛坯銅管為例(以下單位均為mm),現在熱擠壓加工工藝流程為:加熱坯料—鐓粗—加熱坯料—擠壓。
需要生產的工裝為:鐓粗模具φ266,擠壓凸模φ220,擠壓凹模為φ266。
下料的坯料尺寸:φ246x220
在生產前,需要根據坯料的尺寸準備好相應尺寸的中頻爐(爐膛尺寸φ250),對坯料進行加熱,在坯料達到工藝要求的溫度后,進行鐓粗,完成鐓粗后,坯料尺寸變為φ266,無法使用該中頻爐進行加熱,需要更換中頻爐(爐膛尺寸φ250),跟換時間約30分鐘,更換完成后,對坯料進行二次加熱,加熱達到工藝要求后,進行熱擠壓,整個熱擠工序完成。
由上面生產過程可知,坯料需要進行兩次加熱,電能消耗大,生產成本高。而且在坯料二次加熱過程中,坯料需要二次放入中頻爐中,由于坯料可達到100Kg,生產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除此之外,拆卸鐓粗模具、更換中頻爐也造成了人工和產能的浪費。
因此筆者提出了一種可以將銅錠二次加熱改成一次加熱,無需更換鐓粗模具,銅管制作一次成型的新方法,顯著降低了電能消耗,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2 工藝流程改進的方案
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將坯料鐓粗后擠壓的工藝是正確的,因此如何將加熱—鐓粗—加熱—擠壓的過程簡化,便成了研究的重點,針對原有模具不能滿足一次加熱而進行鐓粗擠壓生產銅管,筆者設計了新的模具用以滿足鐓粗擠壓一體化。
具體工藝過程為(以φ251x18x700為例):選取相應尺寸的中頻爐(爐膛尺寸φ250),坯料于中頻爐加熱,達到工藝要求溫度后,將坯料放置液壓機平臺擠壓凹模中,此時,將鐓粗擠壓一體化模具利用鐓粗模具小車放置在坯料上,液壓機擠壓凸模下降嵌入鐓粗擠壓一體化模具(擠壓頭尺寸與鐓粗模具內腔尺寸相匹配),油壓機下行推動模具對坯料進行鐓粗,鐓粗擠壓完成后,升起液壓機,將鐓粗模具撤出,再次對坯料進行擠壓,完成熱擠壓道序。
由上述的工藝過程,可以看出整個過程只需對坯料加熱一次,無需更換中頻爐,因此降低了電耗;減少了鐓粗模具和擠壓頭的更換次數,降低了人工強度,同時縮短了銅管的制作時間,因此增加了產能。
2.3 產品質量狀況
熱擠后銅管主要質量控制點為銅管壁厚的差值及外觀質量,工藝優化后,對產品進行了檢驗,銅管的壁厚差值可控制在1-1.5mm,符合工藝要求(熱擠壁厚20的±5%),滿足使用要求,檢查外觀質量,為發現擠壓死區出現開裂的缺陷,為此,產品的質量是合格的。
3 工藝優化前后數據對比
熱擠工段按小班生產,工作時間為6個小時:
(1)以φ251*18*700毛坯銅管為例對工藝更改前和更改后的產量及電能消耗進行對比,見表2。
由圖可見,在電能消耗基本一致的時候,工藝優化前后,產能提高了約45%,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65%。
(2)以φ215*14*700毛坯銅管為例對工藝更改前和更改后的產量及電能消耗進行對比,見表2。
由圖可見,在電能消耗基本一致的時候,工藝優化前后,產能提高了70%,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70%。
4 總結
(1)文章提出了一種圓銅管制作熱擠壓的新方法,對原有的工藝進行了優化改進,通過實踐生產論證,工藝實用可行。
(2)使用新工藝生產后,工人勞動強度大幅度降低,中頻爐更換、熱擠壓模具更換次數減少,生產效率提高。
(3)使用新工藝生產后,加熱次數由兩次改為一次,為單位節約了相當可觀的電能,為降低成本做出了貢獻。
(4)使用新工藝后,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作者單位:秦皇島瀚豐長白結晶器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