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利
摘? ?要:設備工程與建筑環境有較強的關聯性,而且其內容相對比較繁瑣,結構從整體看來也比較復雜,為給人們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需要保證建筑的整體環境,還要將一些工程設備功能實現,在施工的過程中還要保持環保這一理念。為此,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保證較好的操作水平,而且不斷去研究相關設計,根據當前的情況不斷改進。文章對當前設備工程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淺析,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較好的設計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環境;設備工程;設計與應用
建筑環境是指一些對建筑物有影響的事物,像光線、陰涼、溫度、濕度等自然內容,建筑給予人一定的活動空間,同時也是人類文明所留下的產物。建筑具有較多的特點,同時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一部分。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需求逐漸增高,設備工程與建筑環境有著較強的聯系,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但是目前來看,設計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相關人員進一步解決。
1? ? 設備工程結構設計存在的幾點問題
1.1? 外墻保溫隔熱設計存在問題
根據當前數據分析表明可知,目前我國大部分建筑的外圍墻占據整個建筑的大部分。在當前的發展中,相關我國資源節能方面的問題被十分重視,為此,需要做好外圍結構的把關才能減少材料的使用,達到節能的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我國的自然資源,像供暖系統中應該盡量選擇太陽能源。可以根據建筑的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日照方向,調整好的方向不僅可以減少能量消耗,而且可以給住宅帶來較好的光照,在達到節能效果的同時,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1]。
1.2? 門窗方面設計不合理
在門窗方面,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和調整,特別是尺寸上應該進行全面整合,同時還要將南向窗戶的比例設置為0.5,而北向的窗戶面積盡量不要大于0.25。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北面窗戶層數,這樣可以減少其導熱系數,從而更好地讓其實現鏈接功能[2]。
2? ? 建筑環境和設備工程具體的設計分析
2.1? 運用結構進行設計,保證其保溫性能
對于供熱系統而言,需要對其進行維護,但往往維護結構比較復雜,需要占據較大的比例,而且維護結構還決定著供熱的系數大小,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根據我國相關規定,首先,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優化維護結構,保證系統控制水平,根據實際情況來控制室內的環境參數,盡可能將溫度系數控制在最適合人體的范圍。通常情況下可以根據當地的濕度、溫度以及風速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平衡的效果。其次,人體對環境的感覺是根據環境因素的作用評定的,通常情況下像空調只能控制空氣中溫度和濕度,這樣人還是會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為此,可以根據當前的形式進行調整,將空調的參數恒定,這樣能夠達到人體的恒定溫度,同時還能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率。
2.2? 合理地設計思路,減少熱媒輸出路徑
開展相關內容設計的過程匯總,需要做好各環節的調整工作,從實際情況上出發,在完善相關功能的同時減少其輸送環節。在這方面的設計工作應該根據其實際情況建立起相應的系統,在材料選擇上盡量選擇新型的保溫材料,并用熱水進行處理,這樣能減少熱能在運輸過程中的流失。另外,可以設立相應的監控系統,通過計算機進行全程監控,看當前存在的主要運輸問題,還可以利用智能管網不斷調整,實現全程流量的控制,將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管理,進而達到高效運輸的效果。
2.3? 合理運用回收功能
在當前科技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相關專家研究出較好的新思路,他們在空調系統中研制出一個熱回收功能,將空間中多余的熱量進行回收,具體方法是在相應的設備上安裝對應裝置,將室內的高溫預先加熱,再利用新風系統進行回收,從而實現全程預熱。相關數據統計,一般情況下,轉換節能效率高達70%。能夠減少新風處理產生的損失。空調水能夠利用裝置對熱能進行回收,并將其保溫在35~40 ℃。這樣在釋放熱量的過程中無須再添加熱量,可以從冷卻液中排除,同時供應較為充足的熱水,當水溫較低時,還會自動進行有效處理,而且不會因此產生較大污染。改造工作量相對較小,這種設備在一些比較先進的國家運用得相對比較多,而且效果也比較理想。
3? ? 結語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對暖通空調系統的要求相對較高。為此,相應的工作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將暖通空調系統設置得合情合理。目前來看,我國暖通空調設計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相應的工作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整,從而保證暖通空調設計的有效性。這樣能夠通過設備工程的建設,給人們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參考文獻]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總體框架的制定與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2):61-63.
[2]李炎鋒,賈衡,孫育英,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建設智能建筑控制輔修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7(1):79-84.
[3]俞帥.關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節能設計的要點分析[J].現代物業,2018(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