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煜

摘? ?要:在國有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公務車輛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對公務車輛的管理效果影響著企業的成本支出。在當前市場物價不斷上漲的時代背景之下,公務車輛的使用成本呈現出日益上漲的趨勢,其成本管控效果也越發不理想,所以,在新時期下探究企業公務車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通過分析目前企業內公務車輛用車成本的管理現狀,在突出問題的基礎之上探究相應的解決對策,對減少公務車輛用車成本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公務車輛;用車成本;管理策略
總體來看,當前油價呈現出上漲的變化趨勢,一些企業、事業或機關單位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需要使用公務車輛,近年來企業內部公務車輛用車成本不斷提高,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物力、人力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企業內公務車輛成本管理的缺失。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本文針對企業公務車輛用車成本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 企業公務車輛用車成本管理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我國的公務車輛數量有所減少,各企業對公務車輛的更新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公務車輛的管理工作。企業在使用公務車輛過程中存在的成本浪費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作為公務車輛,在使用過程中支出的費用包括燃油、雜費以及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燃油費用受到近年來我國油價增長的影響,成本支出量有所增多。在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管理者常常忽略對公務車輛的維修與養護,一旦出現設備老化、損壞等問題,如果不予及時解決,直至問題變得嚴峻,將會直接增加車輛設備的維護成本。公務車車輛的使用還涉及人力成本的支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增加,無論是公務車輛的司機,還是企業的在職人員,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以維持公務車輛的正常使用。設備的維修保養、燃油費用和雜費,導致增加了公務車輛用車成本。其次,隨著近年來我國針對公務車輛使用和管理相關制度的提出,公務車輛的使用和管理發生了改革,從企業對公務車輛使用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企業內部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足,管理制度缺乏創新,這也導致了對公務車輛成本管理的缺陷,用車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1]。建立信息化的公務車輛調度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
2? ? 公務車輛用車成本控制策略探討
2.1? 重視駕駛員的作用,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要充分重視駕駛員在公務用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明確駕駛員的責任,規范駕駛員的責任。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公務車輛駕駛員的服務對象一般為企業的管理者,有分散化、獨立性的特點,這加大了管理難度。對此,公務車輛的管理部門要以駕駛員為主體,從駕駛員的角度出發,在駕駛技術、車輛維修和保養兩個角度上加強管理,確保駕駛員能夠約束自身的行為,遵紀守法,重視節能降費。第二,從企業對公務車輛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駕駛員存在較為嚴重的成本浪費問題,對此,可以加大對公務車輛駕駛員節能降費意識的引導,加強教育,建立相對應的獎懲制度,對公務車輛的每一筆成本支出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審核,達到良好的成本節約效果。第三,公務車輛的安全管理也是成本支出的重要組成內容,車輛的安全問題不僅增加了成本,更會對駕駛員以及其他車輛使用者造成生命威脅。所以,應該從車輛的安全管理角度進行成本支出管理,注重防火安全、勞動保護安全和行車安全。
2.2? 加強車輛管理,提高公務車輛的綜合使用效益
企業應時刻了解公務車輛的使用狀態,重視車輛管理對于提高公務車輛使用效益的重要作用。首先,充分發揮車輛駕駛員在車輛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術。其次,做好車輛重要配件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包括對燃燒室積炭的清除、空氣濾清器的保養以及消聲器的維護等。保持空氣濾清器的暢通,避免油耗增加。做好對消聲器、火花塞、燃燒室的維護與保養,保持它們正常地使用功能,降低故障的發生概率。除此之外,公務車輛胎壓和制動性能的穩定程度也會對成本管理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合理調整胎壓,維護車輛良好的制動性能,在確保行車安全的基礎上,降低車輛的成本支出。
2.3? 做好油品管理,降低車輛燃油成本支出
車輛燃油費用的支出是成本支出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對公務車輛燃油費用的管理效果,極大地影響著公用車輛用車成本的支出情況。第一,要促使駕駛員養成良好的車輛使用習慣,規劃出行、正確掛擋、滑行減速以及控好油門,這是在日常行車過程中減少油耗的有效方法。第二,做好油品管理工作,對實際加油量、加油站的選擇等都應有明確的管理,針對公務車輛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汽油,避免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加油等,進一步減少汽油的使用量。
3? ?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企業內公務車輛的用車成本呈現升高的趨勢,其原因來自于人力、物力成本的提升以及管理力度的不足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重視駕駛員的作用、加強車輛管理、做好油品管理等幾點,做好日常的維修與養護工作,避免成本浪費,養成良好的用車習慣,實現理想的公務車輛成本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袁柯,祝子力,李連春,等.降低公務車輛用車成本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1):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