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娥 楊帆 袁萍
【摘 要】目的:研究早產兒采用綜合護理模式對喂養有效性的影響。方法:將60例早產且喂養不耐受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分兩組后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綜合護理,比較喂養不耐受臨床表現改善速度以及喂養結果差異。結果:綜合護理下的觀察組早產兒嘔吐、腹脹、開始增重、胃潴留癥狀更早開始改善,且恢復出生時體重、全量腸胃營養、出生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結論:綜合護理可從多方面對早產兒體質狀況加以改善,幫助盡快恢復喂養有效性,提升其健康度。
【關鍵詞】早產兒;有效喂養;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192-01
早產兒由于在母親子宮內生長時長不足,可能導致出生后存在喂養不耐受情況,對其正常發育產生嚴重影響[1]。甚至少數早產兒由于喂養不耐受會出現體重明顯下滑且并發各種疾病的危險。在護理層面,需考慮到早產兒無吸吮能力或吸吮能力較差的特點,盡快恢復其有效喂養[2]。本次研究以對比形式觀察了綜合護理模式在此方面的應用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8年3月至同年11月期間收治的早產新生兒共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區間處于0.5-5.5天,平均年齡(2.19±0.42)天;平均胎齡(32.94±2.14)周。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6:14;年齡區間處于0.5-5.5天,平均年齡(2.21±0.39)天;平均胎齡(32.97±2.35)周。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所有入選患兒均為早產且存在喂養不耐受情況,大便隱血試驗顯示陽性、胃內潴留量在前次喂乳量30%以上、每日嘔吐次數在3次以上[3]。
剔除標準:合并新生兒窒息、呼吸窘迫、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胃腸道畸形等較嚴重病癥。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應用基礎護理,令早產兒處于鳥巢式臥位狀態,參照《新生兒營養支持指南》給予鼻飼喂養并重視24小時監護。若早產兒存在腹脹或嘔吐情況需禁食觀察。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針對盡快恢復有效喂養展開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1喂養指導
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早期給予微量喂養,初次喂養1-2毫升左右。若早產兒體重處于三斤以內則每隔1-1.5小時喂養一次,若體重在四斤以內則每隔2小時喂養一次,若體重在四斤以上則3小時喂養一次。需根據患兒個體狀況合理調整喂養頻率,每次喂養量增加1-2毫升,直到每次能夠喂養25毫升左右為止。
1.2.2腹部按摩
通過早期腹部按摩幫助新生兒恢復胃腸蠕動,護理人員確保手部溫暖的狀況下將右手全掌接觸患兒下腹部皮膚,順時針方向幫助按摩。每次五分鐘左右,每日按摩一次即可。應注意用力控制以及緩慢按摩,以皮膚出現皺紋即可,切不可用力過重。
1.2.3體位調節
每次完成喂養后均需將其頭部抬高20度至25度并處于右側臥位至少半小時,避免喂養后嘔吐導致喂養失敗。
1.2.4用藥護理
若早產兒在喂養后出現嘔吐或余奶情況不應馬上禁食,可適量給予開塞露幫助其通便。可根據患兒身體狀況每日給予一次益生菌口服,幫助胃腸道蠕動,加速乳汁或配方奶的消化與吸收。
1.3觀察指標[4]
從嘔吐、腹脹、開始增重、胃潴留4方面觀察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改善耗時,從恢復出生時體重、全量腸胃營養、出生后住院3方面比較不同護理模式下喂養結果。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各項喂養不耐受臨床表現改善速度以及喂養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喂養不耐受改善速度
比較兩組早產兒嘔吐、腹脹、開始增重、胃潴留改善耗時,顯示觀察組各項所需時間明顯更短(p<0.05),詳見表一。
2.2喂養結果
比較兩組新生兒喂養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更快恢復出生時體重且更早達到出院標準(p<0.05),詳見表二。
3 討論
早產兒指的是出生時體重在五斤以內、胎齡在37周以下的嬰兒。由于目前醫療技術的進展,早產兒的存活率有了顯著提升,但胃腸功能發育遠不及足月嬰兒,早期經腸道喂養容易出現胃潴留、腹部脹痛等喂養不耐受癥狀,直接影響到其出生后的身體發育以及智力發育。有效的綜合干預能夠幫助早產兒盡快適應喂養,解除胃潴留、嘔吐、腹脹等不耐受表現,幫助盡快恢復出生時體重,促進身體發育。
近年來醫療的發展以及護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能夠得到更科學的喂養指導。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受微量喂養能夠幫助胃腸激素的有效釋放,盡早恢復胃腸功能,減輕早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綜合護理中幫助早產兒腹部按摩能夠促使胃內容物盡快消化,讓胃內潴留量減少,幫助配方奶粉或母乳被有效吸收,從而改善早產兒身體質量。幫助早產兒調節體位以及用藥護理的目的在于讓喂養物能夠被有效吸收,幫助胃腸道提升對各類營養物質的接受能力,促使新生兒提升吞咽及吸吮有效性。本次研究中綜合護理干預下觀察組喂養不耐受各項癥狀改善速度明顯更快,且早產兒可盡快恢復出生時體重,說明該組早產兒身體質量恢復狀態更佳,證實了綜合護理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袁艷麗,陳京立. 不同喂養策略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2017,17(04):507-510.
[2]鄭華蓉,蔡燕,周紅,蔣林,黃詳智. 應用程序化護理干預提高早產與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母乳喂養率的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2018,18(02):264-267.
[3]張麗娣,趙宏. 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早產兒喂養方式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8,20(08):89-91.
[4]伍倩,鄧善妍,黃小芳. 吞咽功能訓練配合非營養吮吸對早產兒經口喂養的影響[J]. 內科,2015,10(02):227-22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