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 要:奈曼油田目前平均含水在60%左右,已進入中高含水期,對于奈曼油田注水油藏來說,隨著開發的深入,動態監測在監測水竄、水淹分析、控含水、改善水驅儲量動用程度等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奈曼油田來說常用的動態監測手段為脈沖中子氧活化吸水剖面測試、同軸相位法產液剖面測試、示蹤劑監測、油井壓力監測、固井質量測試等,本文通過分析奈曼油田動態監測應用實例來分析動態監測資料在奈曼油田的注水調整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奈曼油田;中高含水;動態監測;應用;分析
1 動態監測現狀
奈曼油田平均年測試吸水剖面32井次,產液剖面測試18井次,示蹤劑監測2井次,油井壓力監測2井次、固井質量監測1井次等。
2 動態監測資料應用分析
2.1 吸水剖面測試指導分層注水
由于奈曼油田地層非均質性較強,導致地層自然吸水狀況不均勻,因此在新井投注、老井轉注或水井補層時為了解地層的自然吸水狀況會籠統注水一段時間后測試吸水剖面,根據吸水剖面測試的結果可直觀的了解奈曼地層的吸水狀況,從而指導分層注水工作,以奈1-52-32井水井補層為例,該井2018年11月8日補射九下Ⅱ1,射孔井段1943.4-2008.7m ,34.7m/11層,與原注水井段2018.9-2093m,46.1m/11層合注,11月30日投注,籠統注水,日配注20方。2019年4月2日測試吸水剖面,吸水剖面測試結果顯示該井僅112、116-118、121號層吸水,吸水厚度比僅為0.28,結合周圍油井生產動態及注水受效情況,制定注水井分注方案為三級四層。
2.2 吸水剖面測試指導實施分注
奈1-67-34井2018.8.3測試吸水剖面結果顯示封3座封不嚴,偏3大部分吸水經封3向上注入68、69號層造成周圍油井含水上升,針對該情況,2019.6.7奈1-67-34井實施檢分注,下入智能分注管柱改善該井吸水狀況。
2.3 吸水剖面指導分層測調工作。
目前奈曼油田共有分層注水井35口,按規定每季度每口注水井需要進行動態測調,在動態測調后進行吸水剖面測試,可依據吸水剖面測試結果檢驗測調結果是否達到配注要求,如未達到配注要求,則對該井繼續測調直到達到配注要求為止。統計2018年17口測調配注與吸水剖面趨勢的匹配性,其中井的各層段全部合格的1口井,測調配注和吸水剖面趨勢一致的5口井,占比29.4%;測調57個層段中,測調配注和吸水剖面一致的17個層段,占比29.8%。以奈1-62-56井為例,該井為2級3層注水,計劃配注量為10/5/10,該井于2018.7.9日進行測調,測調結果o 9.15/5.57/10.58,測調結果基本與配注方案吻合,但該井于2018.8.2進行吸水剖面測試結果顯示為,實際注水0/5.66/19.21,與計劃配注量不符,因此對該井繼續測調,直到達到配注要求。
2.4 吸水剖面、固井質量資料檢視井下套管技術狀況,指導有效注水。
以奈1-56-20井為例,該井2018年12月15日投注,籠統注水,注水井段1562.8-1687.1m,78.0m/18層,日注水25方。2019年4月1日測試吸水剖面顯示在射孔層位以下1687-1720m竄槽,籠統注水時有部分注水向下注入非射孔層段。為驗證井下套管技術狀況,于7月測試固井質量,測試結果顯示1678-1719m固井質量差。因此在分析該注水井組注采對應情況后,分注方案要求限制下部層段注水量,減少無效注水
2.5 產液剖面指導水井動態調整,改善井組注水效果。
以奈1-46-48井為例,該井生產井段1568.4-1668.1m,75.1m/20層,該井2019年1月底日產液8.4t,日產油0.4t,含水95%,通過對水井52-50井動態停注,周期注水,46-48井日產油恢復到2.3t,含水降至75%。該井9月21日測試吸水剖面,顯示主力產層在上部43、47號層,下部層段產液僅占全井產液的18.1%。同時對52-50井實施化學調剖,目前46-48井生產穩定,日產油6.4t,日產油2.9t,含水由高峰時的90%降為目前的55%。
2.6 利用示蹤劑測試資料,動態研究水驅方向,落實注采受效關系
以奈1-54-54、奈1-41-144井組為例,通過開展井組井間示蹤監測水驅動態的研究,與前期歷史資料對比,研究水驅方向的動態變化,進一步完善了油藏水驅受效關系,為注水調整提供了依據,如圖所示,奈1-54-54井組兩次示蹤劑對比,水驅受效方向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從而指導該區域進行壓裂時應注意裂縫縫長的控制,防止發生水竄。
3 結論
①奈曼油田在進入中高含水期后,水淹狀況復雜,要想實現精細注水,加大動態監測的實施力度是改善注水開發效果行之有效的辦法;
②通過動態資料監測的應用,可為整裝注水油藏提供可靠的注水調整依據,為同類型油藏的治理提供可靠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增齋,程英姿.油藏動態監測前景[J].測井技術信息, 2005(18).
[2]趙改善.油藏動態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與展望:時延地震[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