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俊 董新 石迅齊


摘 要:姬嫄油田D1C1油藏2010年投入開發,2011-2013年大規模建產,其北部于2013年投產,該區域油藏物性條件差,投產后即低產低效,初期強化注水后邊部見效見水,鄰井長期不見效,壓力保持水平低,驅替系統難建立;本文主要對油藏潛力進行分析,深挖剩余油,通過注采方式調整,長停井治理等方面提高采收率。
關鍵詞:低產低效;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1 油田地質概況
1.1 地質特征
D1C1油藏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沉積中心,整體表現為東高西低的單斜構造,于砂體沉積的不均一性以及成巖壓實的差異,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排狀分布小型鼻狀構造;位于東北、西南兩大物源交匯區,三角洲前緣沉積為主,水下分流河道發育。
1.2 儲層特征
D1C1油藏具有“低滲、低壓、低產”特征,天然微裂縫發育。低滲:平均孔隙度12.2%,空氣滲透率1.5mD;低壓:原始地層壓力19.7MPa,壓力系數0.7;低產:油層無自然產能,需壓裂改造及注水。
1.3 北部油藏特征
D1北部C2層隔夾層發育,單砂體厚度4-5m,疊加厚度20m;C1層砂體厚度10-20m;北部油層條件物性較差,平面上物性表現為邊部好于內部。
1.4 儲層巖性及空隙類型
D1區塊C1油層組巖石D1C1儲層巖石類型主要為長石巖屑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分選中等;磨圓以次棱角狀為主;填隙物主要以綠泥石、鐵方解石和硅質為主,含部分高嶺石、水云母及少量長石質和黃鐵礦等。儲層孔隙類型以長石溶孔、粒間孔為主。
2 開發形勢
2.1 生產概況
D1C1北部開發C2C1兩個層位,截止目前合計開井27口,日產油17t,單井日產油0.63t,綜合含水73.7%,開注水井10口,單井日注28方,注采比3.63,低壓低產臨時停井14口。
2.2 開發歷程
北部因受物性影響,注水井壓力高,2014-2016年穩定注水,注采比穩定1.2,16年受關停井影響注采比提升1.2↑1.7,2017年持續強化注水20方↑24方,注采比1.7↑3.3,2018年以來持續強化注水,單井日注24方↑28方,注水強度1.7↑1.9m3/d.m。
2.3 遞減形勢
D1北部階段自然遞減同期對比下降,標定自然遞減同期對比上升,兩項遞減均超計劃運行,油藏開發形勢變差。
2.4 能量水驅特征
D1北部油藏壓力保持水平較低,但穩定且呈上升趨勢,水驅動用程度呈下降趨勢。
2.5 含水規律
D1北部因投產低產低效,采出程度低,含水上升率因關停井影響導致2016-2017年較低,2018年因開發效果逐漸變差含水上升,含水上升率逐漸上升。
3 目前主要開發矛盾
3.1 水驅儲量動用程度下降,剖面治理效果差
近三年水驅儲量動用程度逐年下降,主要因縱向上物性差異較大,常規剖面治理效果較差,井剖面吸水不均,歷年措施3次均無效,平面上對應油井池A1井水淹。
3.2 平面非均質性強,驅替系統難建立
儲層非均質性較強,物性好區域油井見效即水淹,鄰井長期不見效;壓力保持水平平面差異與儲層物性有明顯相關性,歷年強化注水均無明顯見效導致壓力保持水平低。
4 潛力分析及下步對策
4.1 油井潛力分析及對策
①長停井潛力。D1北部目前14口長停井,其中6口存在套返無效泄壓現象,無效泄壓導致鄰井不見效,分析原層無潛力,非主力層調查發現C2、延9層有油氣顯示,建議對A2井封C1補孔C2,A3封C1補孔C3;②低產井潛力。北部低產低效井13口,占開井數48.1%,2018年實施重復壓裂措施1口,措施效果較差,池215-246井2016-2017年測壓顯示該井壓力呈恢復趨勢,下步計劃優選該井實施重復壓裂,提高單井產量。
4.2 注水井潛力及對策
針對北部注水長期不見效,下步計劃實驗輪采輪注,通過油水井周期性的“注→悶→采”,在油水井端建立異步不穩定壓力場,最大程度實現高滲層段與基質同步滲流、滲吸,提升水驅效率:“注”時間10天,11口井配注273方↑400方,油井停,“悶”時間5天,油水井均停,“采”時間15天,油井開,水井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