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岸堂
摘 要: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地轉移是統籌河源市城鄉經濟發展必要前提,是完成雙轉移及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保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河源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人才,為勞動力順利轉移提供重要有力保障。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教育
河源市作為廣東省欠發達地區,五縣一區中除了源城區外全部均為貧困縣,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而河源要發展,不僅要守住青山綠水,還要發展金山銀山,就必須堅持工業立市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珠三角產業鏈升級、產業轉移機會,努力提升投資環境,提高文化軟實力,加大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為工業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人才保證,從而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河源, 為勞動力順利轉移提供重要有力保障。發展職業教育意味著多培養一個學生,就多一個高素質工人,多一農戶家庭進城,乃至帶動他身邊的親戚朋友遷住城鎮。
一、工業發展對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作用及面臨的問題。
2001年,河源的工業總產值為622424萬元,農業總產值558773萬元,是河源建市以來,工業產值首次超越農業產值。2010年,全市產業轉移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8.5億元,同比增長36.3%;完成工業增加值126.2億元,同比增長29.2%,分別占全市規模工業比重的60.5%、58.5%,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萬多人。這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這對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工業的發展,同樣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兩者相輔相成。
雖然河源經濟有了較好較快的發展勢頭,但也存不少問題。
1、經濟總量小,大型工業企業少,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
河源經濟總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一直偏小,各行業規模不大。統計資料顯示,2006 年河源GDP 占全省GDP 比重為1.01%,工業增加值只占全省的0.90%。2005年全市工業企業6791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8 個,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的3.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大中小企業類型來劃分,只有一家屬于大型企業,其他均為中小型企業。2004年,全省67個縣人均GDP9356元,全省有23個縣達到平均水平,我市沒有1個,5個縣中人均GDP最高的是連平縣,達6748元,與全省縣域平均水平仍少4267元,在全省排名第45位,其它依次為:龍川縣5089元,與全省平均水平少4267元,在全省排名第60位;東源縣4675元,與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少4681元,在全省排名第62位;紫金縣4107元,與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少5249元,在全省排名第65位;和平3891元,與全省縣域平均水平少5465元,在全省排名第66位。
2、產業結構有待優化,“三化”發展水平落后。一是結構不合理。2003年,全省縣域三大產業的比重為26.5∶41.0∶32.5,河源市5個縣沒有1個縣的第二產業占當年比重達到或超過全省縣域平均水平。2004年,龍川縣二產占比36.6%,與上年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相比仍差3.4個百分點;和平、紫金2個縣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還低于第一產業增加值。二是工業化水平落后。據測算,去年我市各縣的工業化率分別為:連平34.6%,東源22.8%,紫金19.3%,龍川縣18.5%,和平13.3%,說明我市縣域工業化水平落后,縣域經濟仍屬農業經濟或工業化初始階段,與全省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差距較大。三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農產品加工粗放。全市近340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低于500萬元的就占98%。四是城鎮化水平不高。2004年,全市城鎮化水平只有25.6%,比全省48.7%的平均水平低23.1個百分點。
3、用工缺口大,技術型人才不足。
2013年國家統計局河源調查隊對河源全市50家工業企業進行了調研,調查發現,河源市用工缺口達到19580人,其中市直企業缺口7620人,縣區企業缺口11960人。調查顯示,只有18.8%企業招到全部所需員工,25%企業招到80%以上所需員工,但有6.3%企業招到20%以下所需員工,9.4%企業沒能招到所需員工。其中,普工、技術員缺口最大,占缺工工種的36%,而電子裝配、模具制作、產品檢驗、縫紉制衣等崗位需求量較大。從以上數字來看,整個河源市的用工缺口是相當大的,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就更為迫切。人才不足,嚴重制約著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河源市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時任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同志提出了“后發河源必須先發教育”的理念,下決心“學梅州、找差距、興教育”,在教育發展中又優先發展職業教育。2008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8858人,比2006年增加11440人,增長65.7%,2008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68.04%,比2006年增加10.65個百分點。近年來河源市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9.60%,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其中50%以上的畢業生在本市企業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
雖然職業教育取得快速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問題,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
三、對策和建議
1、職業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遠遠不夠緊密,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與市場對接。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完善的制度,作為職業教育這重要的一環,企業的投入并不理想。政府應從政策層面加以推動,可以借鑒深圳市的經驗,根據不同企業的人才構成水平進行分類,給予一定的免稅優惠,以促進企業對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促使企業自覺尋找職業學校合作,尋求人才培養模式。
2、加強教育、農業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開設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職業教育形成良性循環。根據筆者調查了解,河源市雖然地處山區,農業占經濟很大比例,擁有大量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卻沒有一個涉農職業教育的專業。現在綠色農業的市場很廣闊,河源市完全可以結合現代的綠色農業,走食品和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路子。但這方面需要一批現代化農業技術人才。教育部門應該與農業部門緊密合作,將學校和農民聯系到一起,將培訓辦到職業教育,因地制宜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以職業教育為主導來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來實現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河源市的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在新豐江萬綠湖水庫生態經濟圈、燈塔盆地等農業基礎較好的地區大有潛力可挖,可以達到由點到面的效果。只有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大量解放農業生產勞動力,才能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鎮工作與生活。
3、加大宣傳力度。政府應組織教育主管、宣傳等部門制訂一套完善的可執行職業教育宣傳方案,改變過去由各個職業學校各自為政的宣傳局面,從多角度多方面宣傳職業教育的正面形象,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職業技能對于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重要性,多樹立典型案例,多宣傳職業教育往屆畢業生成功的案例,從而轉變普通老百姓對于上大學這唯一羅馬大道的認識誤區。
參考文獻:
[1]李新.職業教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服務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陳建華.述職報告[R].河源:河源市政府網,2010.
[3]陳躍華.加快培育和發展河源工業主導產業的建議[J].廣東經濟,2008.2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