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馮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核心課程;“應用性”實踐課程;《鋼琴實踐》課程群
一、課程的革新與建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
實現高校向應用型辦學轉變,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之關鍵在于課程革新與建設;課程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首先,高校教育實踐往往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通過調整原有課程結構,增設新課程,來增加新的職能,滿足社會需求,達到高教教育改革的目的。其次,通過課程革新與建設提高高校教學質量。
二、音樂專業課程的革新與建設
(一)音樂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的研究現狀
在地方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中,鋼琴教學通過革新與創新,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研究的熱點與焦點。國內涌現出大量相關的研究文章:例如①劉興可.普通高等院校鋼琴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②于巧琳.應用型鋼琴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③聶亞星.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應用型”發展一一社會業余鋼琴教學的相關問題與思考。④崔雪花.應用鋼琴表演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與研究等研究性論文。
從研究視角來看:不僅有從學校鋼琴教學視角進行探討的,還有從社會鋼琴教學視角來探索、研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從研究內容來看:基本上視點都聚焦在鋼琴課程設置的完善、創新、革新上。從對教學現狀分析研究來看:論文中都有提出更新傳統教學理念,加強實踐教學的建議。
在眾多論文、文獻中,其一,鮮有認真、仔細研究地方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及培養規格、并且以此人手探討鋼琴課程建構的論文。只有對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及規格有清晰的認識,其研究進行才能做到有依有據,有的放矢。其二,現有文獻研究大多停留在從單一課程設置角度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一個人才培養模式、機制的構建是不可能僅靠一門課程設置實現的,缺乏整體及系統思考。應從整體、宏觀上考慮,通過構建一個完善的、科學的實踐課程群來實現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可能,《鋼琴實踐》課程群也只是眾多專業實踐課程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三,現有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鮮見定量研究。研究成果呈現以思辨論文居多,少見實證論文??梢姮F有的藝術學科研究缺乏理工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
(二)創新性引入“應用性”課程的概念
“應用性”課程:是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完成教學活動、并且具有極強“時實互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鋼琴即興伴課程就是典型應用性課程,鋼琴即興伴奏為例:它是綜合運用曲式、和聲等音樂理論知識與鋼琴基本彈奏技能相結合的實踐應用性課程。
音樂教師教育專業準確稱謂應為“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簡稱為“音教專業”,以深入分析研究音教專業發展現狀為前提,明確“音教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為基礎,并結合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根據當前就業市場發展新形勢的需要,在現代科學的課程觀基礎上創造性引入“應用性”課程概念。
“應用性”課程的引入首先,解決了音教專業中理論與實踐結合類課程性質界定問題;(如:鋼琴即興伴奏、合唱與指揮等課程,即不能簡單歸為技能課程更不可能歸為理論課程)將此類課程界定為“應用性”課程,其次重置音教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引入課程群的概念,擺脫“模仿”音樂學其他專業的課程設置套路、建立真正“師范”性質的課程體系)。以“應用性”課程為基礎建構音教專業各方向(舞蹈、鋼琴、聲樂等)的實踐課程群,以《鋼琴實踐》課程群為例;通過課程模塊化設置后的必修模塊課程與選修模塊課程的教學實踐,為培養音樂“應用型”人才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八^課程群,是以一門以上的單門課程為基礎由三門以上的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課程間相連接、相互配合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p>
三、《鋼琴實踐》課程群構建的目的和意義
1、從實現音樂學專業培養人才目標來看:以“應用性”課程為基礎建構的《鋼琴實踐》課程群讓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教學在知識結構方面體現“復合型”;不僅掌握顯性知識結構(與音樂學專業相關技能和知識),還要掌握隱性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的知識);在能力結構方面,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體現“應用型”;在素質結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成為通過音樂以及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來提升其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計劃。
2、從音樂學專業的發展來看:《鋼琴實踐》課程群的建構,不僅改變舊課程體系且帶動教學內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意義是使音樂學專業建立起符合自身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擺脫以往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套用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模式。
3、從培養人才模式來看:《鋼琴實踐》課程群以模塊形式開展的教學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個性化”等多個特點,學生通過自主選擇不同模塊課程組合學習后,成為“不僅具有綜合專業知識結構和實用的專業技能、而且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和音樂活動組織能力,同時還掌握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性”人才。
四、“應用性”課程《鋼琴實踐》課程群的內涵
以“應用性”課程為基礎建構的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各方向實踐課程群,以鋼琴方向為例:
(一)課程名稱與教學內容。
將鋼琴“應用性”課程如鋼琴即興伴奏、鋼琴重奏課等統一定名為《鋼琴實踐》課程,以后面中文序數區分課程教學內容如:《鋼琴實踐(一)》教學內容為即興伴奏(包括聲音、器樂、舞蹈伴奏)、《鋼琴實踐(二)》為小型樂隊編配與訓練、《鋼琴實踐(三)》為鋼琴重奏、《鋼琴實踐(四)》為鋼琴啟蒙教學法,使課程名稱形成體系,方便后期模塊化操作和學生選課。
課程開設時間要考慮到學生掌握音樂專業技能和音樂理論知識儲備實際完成情況,因此鋼琴實踐課程從大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開設,因為此時每位同學已經歷必修課程《基礎鋼琴》一年半的教學,掌握了鋼琴基本彈奏技能,并且開始系統學習音樂作曲理論知識(和聲、曲式等)?!朵撉賹嵺`(一)、(二)》(鋼琴即興伴奏、小型樂隊編配與訓練)為必修課程模塊,這是音樂學(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的音樂能力?!朵撉賹嵺`(三)、(四)》(鋼琴重奏、鋼琴啟蒙教學法)為選修課程模塊,這兩個教學模塊課程體現出“開放性”、“個性化”、“綜合性”更符合現代科學課程設置理念,不僅是實體性的知識內容建立在教育現實功能上,也帶來發展的多元價值和省思并構成這種知識的學習所生成的人際關系,使通過實踐課程教學培養音樂“應用型”人才成為可能。《鋼琴實踐(一)、(二)》的學習可放在同一學期同時開始學習,也可選擇分別放在不同學期學習,《鋼琴實踐(三)、(四)》的課程學生可以只任選一門課程學習,也可同時選修,開始學習的學期時間可自由選擇確定,模塊選課制給學生自由選擇權和自學空間,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
各模塊課程由不同老師來授課,讓學生有多樣化的教學法體驗過程。每位教師的每次課堂教學就是一次示范課,而且每位音樂專業教師都要成為教學法教師,授課教師不僅具備鋼琴演奏技能、豐富音樂理論知識,還應有相當深厚教育學理論功底才能很好勝任教學。同時學生不僅掌握了鋼琴基本彈奏技能、基礎音樂理論知識,還要儲備教育學相關理論知識,所以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儲備上提出很高的要求,這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提高其教學素養有著深刻影響和意義。
教法:小班、小組課,課堂強調互動,師生平等、教學中角色可互換,以啟發、引導教學為主。
(四)構建相應的課程評價體系。
1、《鋼琴實踐(一)》即興伴奏的評價形式:教師可以通過使用《車爾尼599》這本教材,隨機選取其中的一條曲子讓學生對其進行改編,固定節奏并且右手音型不變,左手的柱式和弦改編為半分解和弦或者分解和弦進行彈奏考核。
2、《鋼琴實踐(二)》復調樂曲的彈奏技巧評價形式:首先是進行復調樂曲專場音樂會的考核,其次是對復調的樂理知識進行考核,運用一組有規律的單音,將其進行左手對位考核。
3、《鋼琴實踐(三)》鋼琴重奏的評價形式:主要形式是通過鋼琴重奏專場音樂會的形式進行考核,學生必須準備一首四手聯彈的曲子和一首雙鋼琴的曲子進行考核。
4、《鋼琴實踐(四)》鋼琴啟蒙教學法的評價形式:教師通過提前固定考試范圍和具體的考核要求來對學生進行現場教學模擬考核。考核內容:①提交教案并進行評定;②分角色進行模擬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備課,教案以及授課情況提出不足并進行考核評價;③教師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隨機提出模擬教學要求。
首先進行教案的考核;其次被考核學生與其他學生進行模擬教學過程,分角色扮演教師和學生,評價學生的教學;最后教師對教學中出現的重點難點隨機提出模擬教學要求,讓被考核的學生進行現場演示教學,來考察教學效果,通過學生現場模擬的授課與教案的寫作進行綜合性評價。
五、結語
在國家大力提倡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向應用型轉變后,普通高校積極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體制、機制改革與探索。在地方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中,鋼琴教學通過革新與創新,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研究的熱點與焦點。
筆者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高校教師,深切感到現有課程體系在教學中顯現出的弊端、和不足,現有課程及其體系迫切的需要革新與創新,來適應高校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方向的轉型。其次,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目前就業形勢很不樂觀,音樂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需求量極為有限,大量畢業生只能自主就業從事社會音樂教育及相關的工作,畢業生僅依靠通過學習學校現有課程獲取相應知識,接受相關訓練,其能力不足以勝任當前社會音樂教育的要求,難以培養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分析音樂學專業教學及課程建設相關的文獻,結合現代大學課程的建設理念,厘清了當前音樂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之所在,意識到地方本科學校音樂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是需要建構一個綜合、系統科學的課程體系與之相適應。從音樂學專業本身的專業特點,出發建構一個全新課程體系:既“應用性”課程群。通過在具體教學中的實踐和實驗,希望對實踐課程群的構建提供有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