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
如何對待你所居住的城鎮?希望能像對待長年的老友、年邁的骨肉親人那樣,用溫柔的目光來看待它。——西村幸夫.
1.楔子
由于歷史因素日本的經濟發展進程從現代城市化的方面來看要早于中國,因此,日本社會內部的反省力量也更早的開始了關于構建特色社區,保留鄉土文化的運動,這也是本書所主要關注的內容。
2.問題的提出:聚落或街景之所以吸引人,常常是由于建筑群所具備的一種統一感,其中又會因為人的不同,而有細膩的變化,還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呈現出群體之有機成長,是人們在“動態”的時間和“靜態”的大地中,為生存而付出之努力,以住居形式所展現出來的可持續生命
書中的案例便是對“社區營造”的成功實踐。何為“社區營造”?即“再次確立以歷史、文化、自然為主軸之生活方式……日本許多發自內心、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人們就這樣展開各種活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這是書中有關社區營造的解釋,而通覽全書之后,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加通俗簡單的說法來描繪這個概念——讓家鄉變為它本該擁有的樣子。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我們要發掘實施社區改造獨有的文化內涵、自然特色以及歷史風貌,讓社區可以表現出其獨特的個眭。另一方面,便是“本該”而不是“本來”,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盡管我們承認偶爾會有螺旋式上升的趨勢把過往弄得復雜難懂,也會有曲折反復的事件把歷史搞得曖昧不清,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歸是一直向前進步的。在文化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常會落入窠臼,深陷于對“過去”的執念之中。我們總是有一種想要“原汁原味”,喜歡典型的古典形象。可是,在本書17個案例之中,你很難發現會有一件事情會是這樣發展成功的。道理也很簡單,當我們執著于“過去”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表演,就好像在給小朋友講解職業的時候,醫生總是一身白衣,士兵總是一身戎裝,這樣的意象或許易于人們理解,可是當它被引入到生活中來時,就大不相同了;這樣的做法會帶著一身死氣沉沉把所有人“拒之門外”。我們不是表演,而是在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沒有那樣明晰的楚河漢界,醫生也可以穿休閑裝,士兵也不總是扛著槍。這里發掘的概念、設計還有理念固然大多仍舊源于人們口耳相傳或是書中記載的陳年往事,當然也包括周遭環境所給予的自然風貌,可是,當我們把這些東西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時候,其效果就非比尋常了。例如,書中有一幕:在津川町有著“狐貍娶親”的傳說,當地人便由此舉辦征選當年新人扮演狐貍夫婦的活動。在這之中,傳統文化的歷史元素與當代生活的娛樂元素相互交融,進發出了嶄新而耀眼的創意之火。
3.實踐的開始:發現,發現,再發現
這些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元素由誰來發現又由誰來開發呢?這就回到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日本在此與西歐不同的獨道的做法:發動社會與人民的力量。書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個社區營造的點子或是專家學者提出的,或是政府歷史宣傳賦予的,或是一些居民包括婦女兒童自發提出來的,而最后一種顯得格外特別,卻是實踐中最為普遍,其價值也往往最高,其核心概念最為切中要害的方法。“世間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對家鄉滿懷深情的民眾一經啟蒙,獲得了發現美的眼睛,他們的創造力與行動力便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可以說,這樣的“點睛之筆”就已經讓看起來艱難無比的“社區營造”成功了一大半。而這點睛之筆又從何而來呢?那就是,發現,發現,再發現。這句話就是要人們發現地方的潛在資源、發現人的潛在能力、再發現心之所需。這句話濃縮了這本書對于社區營造在理念設計部分的精髓。前兩個發現,分別對應的是精神文化層面的發現,與物質文化層面的發現,這二者相輔相成,先提出任何一個都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做的是要在提出一個后迅速的轉而尋找另一個,并在此基礎之上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個社區的概念。舉例來說,書中所列舉的關于島根縣大田市的案例之中,當地的改造就從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銀礦山開始,顯然,這樣的實體包括后來的街屋的改造都是對物質文化實體的改造利用的體現,但這里的人們并沒有把思想局限于把這里單純地開發成一個景點,而是挖掘其內在的文化意涵,這些街屋與礦山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風格,一種村落規劃,它同時也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理念,也正是這些精神層面的文化與前面物質層面文化的融合,才形成了一個“活著的社區”,人們到這里不僅僅能夠聽見、看見,更能夠感受到這里人們的生活,他們的快樂,他們的煩惱,都展現在游覽之人的眼前。可是,再多的結合,過去的事情也終究是過去的事情,在人們著手“社區營造”的時候,特別是開始階段,總歸會有一種寂寞,一種孤單,這是由于我們已經遠離故土太久,即便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也不能完全掌握歷史上的種種文化,而極少數人掌握的時候,又不能獨自來保證自己實行的方法便是這種文化隨著時代發展的樣貌。于是,我們便需要再發現,發現超越了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的文化的最最本質的東西——心之所需。書中的心之所需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或概念,就好像人為什么要活著并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答案甚至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求解路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助人類學層次的觀點:意識形態的差別其實歸根到底是分類標準的差別,即人們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態度。
當我們真正的深入到一個社區的歷史與生活之中,我們自然能感受到這種“心之所需”在人們之間的傳遞——個社區中的居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種共通的情感,這既是一個社區真正的靈魂所在,也正是“社區營造”所要保護的終極目標。
4.結語
“社區營造”表面上型塑的是建筑、是文化、是歷史的呈現方式、是人的生活空間,反過來它也是對人自身的型塑。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我們變得愈發一致,愈發失去原本的活力,這既是我們尋求不同的原因,也是我們進行“社區營造”的原因。對于“世界大同”的恐懼,對于自由幸福的家鄉生活的向往共同構筑了這場“重建魅力故鄉”的社會運動,而“社區營造”則是我們參與這場運動的一種已經被證明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我們實行這種方法的過程中,我們又被從過程中學習到的關于家鄉的歷史、家鄉的文化所感染,所改變,變得愈發貼近家鄉。于是,在我們“重建家鄉”的進程中,新的家鄉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