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璇 戴穎欣 吳虓
一、今日頭條簡介
今日頭條是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基于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為用戶推薦信息,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服務的產品。由張一鳴于2012年3月創建,2012年8月發布第一個版本。
2016年9月20日,今日頭條宣布投資10億元用以補貼短視頻創作。后獨立孵化UGC短視頻平臺火山小視頻。2017年1月,今日頭條中國新第一批認證的8組獨立音樂人人駐今日頭條。2017年2月2日,全資收購美國短視頻應用Flipagram。
2018年9月29日,針對網絡轉載版權專項整治中發現的突出版權問題,國家版權局在京約談了今日頭條,要求其進一步提高版權保護意識,切實加強版權制度建設,全面履行企業主體責任,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是張一嗚,他是一名80后,他在2012年3月創建了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該公司先后推出了內涵段子、今日頭條等為人們熟知的手機應用。
“今日頭條”是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垂直搜索各大網站的新聞,進行分類后以新聞標題摘引的方式推送給客戶,短時間就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截止2015年,幾日頭條累計激活用戶數2.5億,日活躍用戶超過2000萬。
說起來,“今日頭條”可以算是內容運營行業的一朵“奇葩”。內容是互聯網行業最早的應用需求,也一直是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入口。相比其他領域,內容服務提供商的更迭率較低,被巨頭們牢牢把持著。就連“上古的四大神獸”——新浪、網易、搜狐、騰訊也都還健在,而且牢牢地把持著各種細分人群。但一家堪稱“模式陳舊”(以十多年前便出現過的新聞聚合RSS為原型進行改良,根據用戶數據用算法實現自動添加新聞源和自動分發)、團隊簡陋(至今也只有區區幾百人,除了創始人張一鳴來自于曾經的搜索技術奇兵酷派之外,團隊其他成員并沒有什么輝煌的過往,而且這是個沒有編輯的新聞網站,絕大部分團隊成員是工程師)、“品味低俗”(推薦文章的標題經常一驚一乍讓人臉紅)的公司,現在已經儼然成為內容入口的第一梯隊成員。
以往的內容模式,例如我們剛才提到互聯網內容領域的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其頭版或頭條及所有的內容分發完全由編輯決定,所有讀者都面對一個相同的頭版。這一方面造成版面位置資源緊張;另一方面,讀者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效率也不高。個性分化是從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才開始的,但添加關注時,又會造成大量的信息重復、刷屏等閱讀浪費,同時微博、微信的閱讀會自然流向大v之類的地方。“今日頭條”解決了閱讀個性化問題,并采用算法過濾重復信息,用戶界面設計友好,因而迅速獲得用戶的追捧。
二、發展歷史
張一鳴,今日頭條CEO,于1983年出生于福建龍巖。在2005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因為是技術背景出身,畢業后便參與了旅游網站、搜索引擎網站的研發,骨子里面也具備了“工程師”的思維,擅長數據挖掘和分析。
2012年8月,張一鳴創立了今日頭條,踩準了移動互聯網開始爆發的時點。新成立的公司憑借著“算法編輯+智能分發”的模式,平臺更懂用戶,更了解用戶,僅僅3個月后,用戶數就突破了1000萬。
隨后的2-3年時間里,市面上也沒有出現根據用戶喜好而推介新聞資訊的大型平臺。今日頭條依然是這個算法模式領域中的領頭羊,瘋狂地攻城略地,在2015年4月,用戶已經高達2.4億人,日活超過2000萬人。
在資訊分發這個領域站穩腳跟之后,張一鳴又把目標聚焦在了短視頻上。
當時,因為短視頻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騰訊把旗下的微視給關停了。恰恰就在這個時間縫隙中,張一鳴憑借著卓越的商業智慧與判斷,All in進了短視頻,成立火山小視頻及抖音,在本身資金實力較弱的情況,拿出了10億元做補貼,做營銷,引發了短視頻的潮流。
頭條系算是第一批進入這個新興領域的,也吃到了短視頻的一大波紅利。到了2018年春節,抖音火爆了全國,春節期間的日活躍用戶增長了近3000萬。
有了今日頭條和抖音,雙核驅動下,用戶使用頭條系的總使用時長占比從2017年上半年的3.9%增至2018年上半年的10.1%,已經超越了百度系、阿里系和新浪系,直逼騰訊系。
經過6年多的發展,頭條系已經排好了兵,布好了陣,旗下的產品也應有盡有,儼然是一個新興崛起的互聯網巨頭。
6年多時間,頭條系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一躍成為超級獨角獸,是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讓公司發展如此之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日頭條3個發展時期:
1.探索期:(2012年3月-2012年12月)
在“今日頭條”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張一嗚先用簡單的圖片、文字試水基于機器學習的信息分發,推出了內涵段子、搞笑囿圖、內涵漫畫等十幾款應用,表現不俗。其中的“內涵段子”在娛樂類APP中一度排名非常靠前。
在內涵段子等多款應用試水收到良好的市場反饋之后,張一鳴在2012年8月正式推出“今日頭條”產品。今日頭條定位為一款基于數據挖掘的智能推薦內容產品,其自稱“不做新聞生產者,只做新聞搬運212"。
當用戶使用微博、QQ等社交賬號登錄今日頭條時,它能在5秒鐘內通過算法解讀使用者的興趣DNA,用戶每次操作后,10秒更新用戶模型,使用次數越多,越了解用戶,從而為用戶提供精準的閱讀內容推薦。
今日頭條誕生時間正好與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的時間相吻合,充分享受了移動互聯網初期的紅利,獲得爆發式增長。上線90天,“今日頭條”便獲取1000萬用戶,12年底日活100萬。
最開始,頭條的內容來自于其他門戶新聞的匯總。不管什么引擎,它的首要工作都是要通過爬蟲,積累足夠多的數據樣本。頭條對門戶加推薦引擎的模式,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會跳轉到新聞門戶的原網頁。但是出于用戶體驗的考慮,也為了方便移動設備用戶的閱讀,今日頭條會對被訪問的其他網站網頁進行技術的再處理,去除原網頁上的廣告,只顯示內容。不過這涉及到版權問題,今日頭條為此投入了上億的資金。
2.成長期:(2013年1月-2015年9月)
這期間今日頭條完成了產品的規模化,產品完成了兩個大版本的迭代,進入3.0版本。從3.0到5.5,頭條的產品功能更新主要以強化互動,豐富內容形式等,包括問答,視頻,微頭條,動態等功能都是在這一階段上線。隨著產品價值得到驗證,用戶量和日活都迎來了指數級的增長。2013年8月用戶量達5000萬,2013年底日活過1000萬,并于2013年8月份開始嘗試商業化。2014年月活用戶達3000萬,每天內容庫有10萬信息;2015年1月用戶量達2.2億,日活用戶達2000萬。依靠算法推薦,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今日頭條已成為僅次于騰訊新聞的第二大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