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冰 叢永柱 吳瓊 田美琦
關鍵詞:高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一、前言
中共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近幾年隨著我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從業人口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有關數據,截至2011年底,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27%;2015年,城鎮化提高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這說明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業從業總人數不斷下降。根據西南財經大學在四川省所做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平均60%,高的達70%~80%。而轉移人口中,16~4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超過80%,務農農民的平均年齡已達50歲,農業從業人員呈現老齡化,從業人口的素質也明顯低于其它產業。
二、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新型職業農民
綜合職業素質方面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應該熱愛農業產業,把農業作為一項職業內容,具備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安全意識、產權意識,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專業技術技能水平方面要求新型職業農民除了具有專業之長外,應具備學習運用各種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善于對農業科技成果進行生產轉化,以適應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經營管理能力方面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能力包括發展農業產業化能力、農村工業化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特色農業能力、農業服務能力等,能夠掌控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具有一定管理技能。
三、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發布,指出在全球經濟分享時代,基于互聯網等方式的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簡稱“四眾”)平臺提供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平臺。全國各高校紛紛建立了學生創業創新基地,開設創業指導課程,提供創業培訓和經濟幫扶。各級地方政府建設有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創業扶持,例如,2015年上海市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建有21處,江蘇省建設有面向全省“創業服務綜合平臺”,騰訊的開發網絡孵化平臺已有五百萬開發者創業。近些年“眾籌”呈暴發式增長,2015年上半年,眾籌項目總數超過1.2萬個,累計籌款金額達8億元,網絡借貸平臺數量超過兩千家,累計成交量突破6835億。
自2012年起,教育部、科技部聯合開展了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先后分兩批在全國39所高校建設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以完善我國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三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建設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即是推動高校成為農業職業人才培養教育、培訓和技術推廣主體的舉措。高校將成為農業技術研發和農業職業人才培養教育的主要力量。
四、建設高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課程
隨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兩個轉變,加之傳統農業向現代集約持續農業過渡,農村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農業生物技術、農業貿易與標準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迅速,對農業職業人才的要求和就業渠道的多元化方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我國重點高校農業職業人才培養有了較大的進步。如我國重點農業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漸趨多樣化,涵括農業科技、信息技術、營銷管理等諸多方面。但高等院校教育中,專業與專業之間課程設置各自獨立,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及其共同的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的方法往往被忽略,與其相應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未受到重視,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所要求的跨專業農業經營綜合課程建設尤顯重要。高校是農業科研重地,如何促進農業科技轉化,如何維護農業技術人才的創新創業成果,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積極性,增強他們維護自己的農業知識產權意識,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農業教育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知識也是高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應知應會的內容。
五、結論
現代農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特征是經營形態產業化。它的運作必定要與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相適應。現代農業的經營形態是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要求,對各種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整合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促進農業分工分塊分業,逐步建立起分工精細、連接緊密、調節自如、管理高效的農業新型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這與傳統農業的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的形式大為不同。現代農業的經營形態產業化,要求當代農業技術人才必須了解農業經濟和管理知識,更好地適應農業經營形態產業化帶來的復雜的經營、運行機制。適當增設涵蓋跨專業能力培養的綜合課程,有利于提升未來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