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頭腦笨但見春秋勤
張小華(甘肅靖遠)
瀆了《雜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6月下),感觸最多的還屬劉江濱的《關于驢》一文。兒時,“家庭動物同”中,驢不僅是最恒定的成員,更是大人從事生產勞作的重要幫手,耕田種地拉車碾場馱東西拉石磨……當然,人們也精心照料呵護驢的飲食生活。除每天按時添加草料、飲水外,每年臘八蜊都要剩一碗給驢吃,除夕晚上一定要在驢罔里點上煤油燈給它們照亮,大年初一給它們拴上紅布條和鈴鐺。我小時候原創的第一幅春聯也是寫在驢圈門上的:“誰言頭腦笨,但見春秋勤。”可惜那時文墨太粗,還不知道對聯“三平尾”之忌。
包產到戶那年我七歲,記得我家分得一頭母驢,灰身白腹,體格大,性子好,不仗勢欺負小孩子。更令人難忘的是,幾年后它就能認識自家的地頭了,戴上籠嘴馱上口袋,不用人跟,它就能自己走到目的地。后來生了個小驢娃更是玲瓏可愛,我丌頭都能抱得動它。漸長漸大,小驢娃也頑皮起來。有一次不知它怎么“得罪”了我,惱羞成怒的我把它逼到一個墻角,用鞭子狠狠抽打。爺爺看見了,很不高興地嘲諷我說:“本事大得很!”事后,爺爺多次喃喃說道,驢其實和人一樣,只不過不會說話。農業社分的驢老了,干不動活兒了,爺爺多次表達了一種想法,讓老驢自由出入,想吃草就吃草,想喝水就喝水,自然老死。可惜,那時候家里太窮,母親堅持把它賣給驢販子,換了些錢貼補我上學。它的歸宿大家郁想都不愿意想。有道是:“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只是,我們一家人都不吃驢肉。
我念書離家越來越遠,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驢漸漸淡出了我的視線。和哥哥閑聊中,我得出一個確鑿的數據,三十年問,我家共飼養過五頭毛驢。到我們兒女這一輩,驢便成為和大熊貓一樣抽象的動物,一個名詞了。
童話騙人?
曹勇(安徽淮南)
拿到《雜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6月下),楊杰的《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剛一看這個標題不太明白,童話里雖然有想象、夸張甚至幻想等情節,可這跟“騙人”扯不上邊呀?看完后才知道,不是“童話”騙人,而是寫“童話”的,“在手指纏上繃帶假裝受傷以避免簽名”的疑似騙人。
看來作家簽售應該實行“清單制度”,而童話作家進校同簽售啟蒙讀物,應該依照“正面清單”而不是“負面清單”,寫童話的作家不應僅僅滿足于“不違法”。不違法對于非作家來說是底線,對于曾長期“霸占”小書柜的童話作家來說應該只是上線,因為“不違法”不等于不違背良心。童話是美好的,不要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看了《雜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6月下)封面《進城》,感受頗深。一輛飛駛的綠化局汽車,裝著一棵參天大樹“進城”,交錯的樹杈托舉著一個隨車搖晃的老鴰窩,一只老老鴰嘴里叼著食物,拼命追趕著窩里嗷嗷待哺的小老鴰。畫面動態感極強,好似人幫鳥演繹的一場見證悲歡離合地行為藝術。現在的問題是:車上的大樹或許是人化錢買的,但老鴰窩肯定是被人“跨界”強行“撤遷”的。人立的所謂“野生動物保護法”,在這里只能用來裝點門面、自欺欺人,法律面前人鳥并不平等。可見,當人與動物的利益相沖突時,人就忘了初心,反而遵照的是動物界的“叢林法則”。
讀《雜文月刊》有感
常永瑞(陜西延安)
瀆了《雜文月刊》(2019年6月下),我對《有些“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咋落馬了?》《統計家長任職情況有違教育本意》《“云時代”當有“云閱讀”》《魯迅的幽默》等文章印象深刻,這些文字要么與我的職業有關,要么與我們當地最近被查官員的情況類似,要么是討論“人性”這個大課題。
2015年公布的102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其實被查的不止《有些“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咋落馬了?》一文里提到的廣東江門市蓬江區原區委書記王積俊、河北邯鄲縣原縣委書記何志剛、寧夏西吉縣原縣委書記馬志宏3人,就在此文刊登不久的2019年5月17口,陜西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陜西省環保廳廳長馮振東被查。馮振東也是2015年公布的全同優秀縣委書記之一,他當時擔任陜西省延安市富縣縣委書記。現在卻以“腐化墮落、涉黑涉惡的保護傘”等罪名被查。可見官場兩面人的嘴臉是很難被察覺的。
說到這里,我還想說一下《魯迅的幽默》。此文的作者于雅歌先生(女士)講道,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他本人感覺魯迅先生是不茍言笑、憤世嫉俗的人,但是他在生活中愛笑且很幽默,因此魯迅有“太裝了”的嫌疑。其實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具有兩面性,只是有的人兩面性表現的不明顯,我們沒有密切關注而已,因此,我覺得沒有必要對新文學運動的領袖魯迅先生求全責備,多多讀他的書,會終生受益。
作為一名老師,讀了《“云時代”當有“云閱讀”》一文,我十分認可作者白龍先生的觀點:“對青少年來說,我們倡導多讀紙質書。”我也有同感。紙質書,可以放在身邊隨時翻閱,或勾畫出我們認為好的段落,在閑暇時拿來細細品味;而“云閱瀆”時,就不一定能及時找到我們可以回味的相關章節或段落;另外,看紙質書,可以預防青少年的眼睛近視。
另外,貴刊的《統計家長任職情況有違教育本意》一文,事例非常典型,也具有普遍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讓教師了解并統計學生家長任職情況,而教師只能無條件服從。這也許是某些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的私欲膨脹,在把學生家長里的官員當做自己仕途的墊腳石或備用資源,也為今后平衡官場游戲規則創造條件,很可能把單純善良的青少年引入歧途,使之從小養成互相攀比之行為習慣,這讓教育有了不健康不和諧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