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 陳小康
摘要:本文針對油藏低產井的成因分析,從井的靜態特征到開發歷史綜合分析低產低效井的成因,運用壓裂、轉注、堵水、關井、調剖等綜合工藝技術措施對低產低效井進行治理,并運用經濟評價手段對低產低效井的治理進行評價,初步形成了一套低產低效井治理辦法。同時根據油田開發實際,不斷調整完善,使低產井產能得以持續提高。采用低產井有桿泵高效舉升配套工藝技術既解決了“大馬拉小車”的問題,又充分利用了能源,達到了節能降耗和防偏減磨的目的,促進了采收率的提高。(2)配套工藝技術在低產井中應用良好,在加深泵掛的同時,采取有效的防偏磨油井治理措施,提高了泵效,延長了油井免修期。
關鍵詞:油藏;低產井;成因分析;綜合技術措施;產能提高;調整完善
1油田開發概況
本文對研究油藏低產井的成因進行分析,從井的靜態特征到開發歷史綜合分析低產低效井的成因,運用壓裂、轉注、堵水、關井、調剖等綜合技術措施對低產低效井進行治理,并運用經濟評價手段對低產低效井的治理進行評價,初步形成了一套低產低效井治理辦法。同時根據油田開發實際,不斷調整完善,使低產井產能得以持續提高。目前油井平均日產液1532m3,平均日產油918t,綜合含水33.1%,注水井平均日注水量6014m3, 月注采比3.46,地質儲量采出程度14.84%。
2 低產井成因分析
(1)儲層相對較差,有效驅替系統難以有效建立。從位置上來看,本文研究的這片區域,之所以出現這么多低產井,是因為油藏處于河道的分流間灣區,這部分區域的油藏屬于隔夾層狀態,物性非常差,砂體更是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非均質性,直接影響就是降低了能量傳遞的效率以及范圍,導致油田開采非常困難,后期油井也大多數變成了所說的低產井。
(2)注水井層間矛盾突出,吸水狀況差,導致油井產量低。由于沉積非常嚴重,該區域內的儲層剖面出現了明顯的非均質化現象,導致剖面上產生了極大的梯度,不同儲層之間有著明顯的矛盾,而由于低滲透效果,油藏要想開采需要很大壓力,導致吸水和產液都非常困難,這就是大多數油井成為低產井的一個重要原因。653、53+2合注井層間、層內出現了明顯的矛盾。統計2012-2016年測吸水剖面52口井單層不吸水,占比26.7%。
(3)地層堵塞產降低產。由于早期為了提升該區域的油田開發效率。大量采用了注水開發的方案,最終導致在開采的過程中,大量瀝青質沉積在其中,結垢也為地層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堵塞,此外就是微粒運移的情況也逐漸出現,地應力也隨之發生著變化,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該區域內大多數井成為低產井的局面。
3治理技術與效果評價
3.1堅持分區域精細注采調控
根據油藏開發階段、開發形勢及井組生產動態,堅持以注水井為中心的井組動態分析調整,及時調整注水技術政策,合理優化注采結構,保障油田穩產。2016年調整80井次,調整水量274m3,對應油井269口,見效78口,日增液11.6m3,日增油14.5t,累計增油2406t,降遞減0.358%。
3.2深挖油井措施,提高單井產量
措施選井重點以低產低效井為重點,對低產井、堵塞井、高含水井進行排查,根據低產原因,合理采取酸化解堵、油井堵水、壓裂等治理措施。
(1)酸化解堵。選井依據:①有明顯注水見效過程,產量突降,含水無變化累計采出程度相對較低,表皮系數解釋為正值;②有明顯注水見效過程,產量突降,含水上升;液量下降,低含水累計采出程度高,試井解釋表皮系數解釋為正值;治理效果:2014-2016年累計實施酸化解堵治理60口(其中酸化38口、暫堵酸化22口),酸化后整體含水上升,平均單井日增油1.51t,累計增油10043t;暫堵酸化控水穩油效果較好,措施后平均含水下降10.1%,平均單井日增油2.24t,累計增油7714t。
(2)水淹井堵水。選井依據:高含水采油期短,暴性水淹井。治理效果:2011-2016年累計實施12口,平均生產天數865天,累計增油12476t。
(3)低產井壓裂。選井依據:期產量高,產量迅速下降后長期低產低效,多次常規措施,提液效果變差。試井解釋有效滲透率低,探測半徑小,表皮系數解釋為負值,地層顯示無污染。治理效果:2014-2016年累計實施酸化解堵治理111井次(其中重復壓裂85井次,平均單井日增油1.71t,累計增油27276t;暫堵壓裂15井次,平均單井日增油1.28t,累計增油3176t;混合水壓裂13井次平均單井日增油1.10t,累計增油1500t)。
(4)水淹井堵水。選井依據:高含水采油期短,暴性水淹井。治理效果:2011-2016年累計實施12口,平均生產天數865天,累計增油12476t。
(5) 新工藝-高含水低產井暫堵劑堵水。選井依據:孔隙型見水井,長期高液量、高含水生產,為降低油井含水,恢復油井產能。措施效果:2016年針對油藏中部高含水高液量井實施暫堵劑堵水試驗,措施后液5.22↑10.05m3,含水78%↓69.1%,日增油1.0t,累計增油68.9t。
(6)新工藝-水溶性暫堵劑暫堵壓裂。選井依據:主向裂縫型見水或高滲帶見水井,采用水溶性暫堵劑(承壓40MPa)封堵高滲帶或裂縫后,實施壓裂,壓裂壓力在40MPa以內,能有效開啟新縫。措施效果:2016年實施3口,日增液量15.19m3,日增油6.2t,累計增油1904t,措施后含水穩定,措施效果相對較好。
4結論與建議
目前隨著開發的不斷深入,日產液低的井數逐年增多,泵效低、桿管偏磨突出是該類油井面臨的主要問題。常規抽油泵由于受泵的結構及加工技術的限制,泵徑不能做得更小,排量與油井供液不匹配;同時,抽油泵的下泵深度又受到泵徑的限制,導致抽油系統供、排油不協調,“大馬拉小車”的問題突出。如何有效地挖掘該類油井的潛力,使油井的產量與開采設備、生產參數處于最佳匹配狀態,達到低能高產的目標是當前開發生產工作的重點。
(1)要想將低產井的產量提升上來,就要明確注水井的核心地位,在治理中還要明確油藏才是要進行改善的單元,這樣才能逐漸在治理中形成規模效益,并將該區域的油藏開發效果提升上來,改良目前低產井影響油藏開采的局面。
(2)能量的提升才是恢復產量的關鍵點,但在能量的問題解決后,還應該采取一些提升單井產量的手段。
(3)對研究油藏,注水井區域性化堵治理,能有效提升水驅效率,提高單井產量。
(4)暫堵酸化工藝需進一步優化,根據現場施工情況調整暫堵劑用量,“小排量、低濃度、多段塞、大劑量、高壓力”的施工效果更好。
(5)新工藝(暫堵劑堵水、水溶性暫堵劑暫堵壓裂)有待進一步推廣,系統評價適應性。
參考文獻:
[1]王貴文,張彬,陳勇,etal.油藏水驅后儲層特征變化研究及應用[J].石油化工應用,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