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見南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過去地處較為偏遠的發電廠逐漸走近公眾,一些電廠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電廠”,時代的發展讓電廠的生產、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方政府和公眾對電廠建筑形象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追溯電廠建筑設計歷史的腳步,找尋工業建筑最原始的天性,結合工程案例分析電廠建筑設計語匯,并提出對電廠建筑設計的見解。
關鍵詞:電廠建筑;去工業化
工業建筑,是指供人民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筑物和構筑物,作為直接服務于工業生產的建筑類型, 曾為推動工業生產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電力工業建筑,是工業建筑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電力工業建筑的發展是與電力工業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解放前電廠廠房非常簡陋;60年代采用因陋就簡的方案;70年代由于建設材料的發展, 推動了建筑設計的發展,使電廠建筑初具中國特色;80年代后逐步趨向于采用建筑技術和藝術相結合,并且注重整體效果的風格;到了21世紀隨著民用建筑的設計手法及建筑技術與材料的發展,電廠建筑風格更是五花八門,也逐漸提出“去工業化”的設計思維,引人深思。
1 電廠的總體規劃對電廠去工業化的影響
1.1 結合地形展開的廠區規劃
例如對于依山傍水、綠化充足的地塊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營造園林式布局,形成建筑與環境交融的院落空間。對于地勢平坦、綠化不豐富的地塊則可通過將地塊劃分功能區域,組織緊湊便捷的交通流線和增加綠化,以體現現代新型廠區的開放性及綜合性。
1.2 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
傳統電廠將重心全部放在生產線上,對于廠前區的設計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現代電廠人們開始注意到工業的核心其實是人,人的主觀感受成為了電廠設計的至關因素:一方面需適當地隔離廠前區與生產區,使得生產區的粉塵和噪聲不要過多地影響到廠前區;另一方面不論是生產區還是廠前區的規劃形式都需更加生動活潑,綠化和廣場的設定都會影響人們在其中的活動。
2電廠內標志性建筑的設計對電廠去工業化的影響
電廠內的標志性建筑和廠前區的輔助建筑需大膽嘗試當地傳統建筑符號,并在材質、顏色和空間營造等方面深入推敲,力求以最好的方式詮釋“傳統與現代并重,建筑和環境均好”的設計原則。
由于電廠建筑的設計受到諸多工藝因素的制約,在體量與空間設計上都沒有過多的發揮余地,而節能設計的推行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目前在電廠的主廠房設計中,逐漸開始運用外掛式雙層幕墻,建筑的外墻一般在外皮的300毫米處,雙層幕墻之間的空間可以隔聲降噪。采用外掛式雙層幕墻,不僅可以一改傳統建筑的面貌,同時也滿足了電廠建筑的工藝要求。外層幕墻可以實現自動調節,對噪音、熱量、光線等進行有效阻隔,提高建筑的實用性。
以Lausward發電站為例,Lausward發電站位于杜塞爾多夫的海港邊,在杜塞爾多夫成為“碳中性城市”的道路上,這座天然氣發電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該電廠最主要的建筑物位于電廠東北部,包含了發電站的各個主體,最高點大約距地面63m,游客可以參照游覽指示去搭乘電梯,到達離地45m高的觀景平臺,在此,他們可以透過玻璃幕墻享受全方位的城市景觀。主廠房立面形象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在工藝系統外側布置外挑壓型鋼板,維持各個體量的完整性,并設置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包裹鍋爐房和煙囪塔體。壓型鋼板間為LED燈飾,在夜晚提供景觀照明(圖1),Lausward發電站極富現代感的去工業化規劃與設計手法值得國內電廠參考借鑒。
3 電廠內的景觀設計對電廠去工業化的影響
現代電廠除了有規范的生產線和過硬的技術支持外,打造企業文化也是電廠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展現企業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電廠的整體風貌。
3.1 盡可能多地提高綠化率
在廠區經濟技術指標中,綠化率是一項重要的考核項目,作為設計者應當在規劃階段就考慮如何在合理布置的前提下獲得更多綠地。除行道樹外,輸煤棧橋下及非運輸路段可考慮非連續性、小片的綠地,需要用欄桿隔斷的部分也可以綠籬等措施代替。
3.2 制造有序列感和引導感的景觀軸
在民用建筑規劃設計中,景觀軸的運用并不少見。但在電廠景觀設計中,尤其是電廠生產區,考慮到工業需求和節地等因素,常常忽略了景觀節點、景觀軸的設計運用,在我們已經對廠區標志性建筑進行特殊處理的前提下,廠區景觀軸和景觀節點的設置尤為必要。
4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電廠建筑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工藝的要求,也要沿著改革發展的新思路、結合傳統與現代、大膽地進行去工業化設計,使電廠建筑充滿生機與活力,不斷完善其實用功能,促進電廠建筑去工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康玉玲.工業建筑設計的手法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14(34)。
[2]楊承立.關于工業建筑設計新思維的探討.工程技術發展,2014。
[3]賀睿.電力工業建筑設計發展趨勢探討.工程科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