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方 蔡明智 李公浩 李寶龍
摘要:近年來,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比較嚴重,成為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治理過剩產能開始全面進入攻堅階段。盡管從長遠來看,去產能有助于改善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潛在增長率,但在短期內,這項改革難以避免地會帶來一些經濟社會沖擊。為了確保去產能改革得以平穩、順利地推進,我們需高度重視這些產能過剩問題并深入細致地研究因應對策,力求將改革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
關鍵詞:產能過剩;沖擊;探究
一、相關文獻與負面沖擊類型
經濟學界在產能過剩問題上已有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產能過剩的內涵、測度、成因、影響與治理等方面。隨著我國化解過剩產能的深入推進,學者們近年來也開始關注去產能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可能造成的沖擊:陳樂天(2013)指出,去產能將抑制企業的投資需求,進而拉低經濟增速;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分析課題組(2013)提出需警惕持續的去產能導致PPI長期負增長,損害實體經濟增長潛力;高輝清(2014)注意到許多產能過剩行業均屬于負債率較高的行業,去產能過程容易導致這些行業出現債務危機;張春宇和唐軍(2015)認為,削減產能舉措將給經濟總量、就業、企業經濟效益、稅收和社會穩定等諸多方面帶來負面影響。面對去產能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與沖擊,陳文玲(2014)強調需防范失業、金融等風險。
至于在現實中如何應對沖擊,學者們也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議:在過剩產能退出方式上,可由“強制性退出”向“援助性退出”轉變(李平等,2015),還要把握好淘汰落后產能的節奏、減少過快淘汰造成的生產性資源浪費(李曉華,2012)。對于重要的基礎性產業以及對民生影響較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政府應采取差別化的退出政策,實現平穩調整(張軍擴、趙昌文,2014)。在去產能的職工安置問題上,應明確政府與企業各自應承擔的職責,使分流職工安置與化解過剩產能協同推進(蒙玉玲、董曉宏,2015);還可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劉燕斌,2014)。此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穩定(魏琪嘉,2014)也是必不可少的舉措。
去產能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主要包括失業增加、GDP減少、財政收入減少、對上游產業的需求縮減、債務違約增加等內容。基于生成來源角度觀察,上述各種沖擊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直接沖擊或原始沖擊。所謂直接沖擊,是指產能過剩行業在去產能過程中直接給經濟社會造成的不利沖擊,具體表現為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后行業內部職工下崗失業增加、本行業所創造的GDP和財政收入減少等。第二類是間接沖擊或連鎖沖擊。由于經濟運行的內在關聯性,產能過剩行業自身去產能行為會產生一定的“溢出”效應,使沖擊由某個產能過剩行業傳遞到另外的產能過剩行業、由產能過剩行業傳遞到其他行業與企業,進而形成沖擊的連鎖反應。去產能所引致的各種原始沖擊、連鎖沖擊會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一是進一步加劇短期經濟下行壓力;二是使矛盾容易從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延伸和轉化;三是可能導致改革成本分配不公;四是與產能過剩問題相關的各類風險在較短時間集中顯現與暴露。
總體而言,當前關于去產能負面沖擊的研究還不充分,特別是尚未形成較為系統性的應對沖擊和風險的對策方案。本文擬從尋求化解過剩產能的“穩定方式”與推進實施系統性的配套措施兩個層面,構建比較完整的應對去產能的對策框架并提出詳細的可行措施,以期為平穩推進去產能結構性改革提供更豐富的政策參考。
二、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總體思路
改革模式與路徑的選擇,很大程度就決定了改革的效應,包括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在設計產能過剩治理方案的時候,就有必要將如何減少去產能負面沖擊這一問題考慮進去。另外,我國產能過剩的成因復雜、化解過剩產能的影響面廣,隨著去產能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對增強改革協調性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細致研究并及時實施有針對性的配套措施,也是有效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促進去產能改革穩步推進的客觀需要。因此,下文將沿著“改革方式優化”與“配套措施跟進”兩條路徑,探索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可行思路。
三、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對策框架
綜合前文分析,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對策框架。其中,尋求去產能的“穩定方式”及實施與之關聯的支持性配套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從源頭上減少去產能負面沖擊本身;而實施對沖性、保障性兩類配套措施,屬于事后補救性質,旨在減輕負面沖擊引發的后果,弱化由沖擊造成的不利經濟社會效應。這一對策框架有兩大特點和現實意義:一是從去產能改革方式優化角度尋求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路徑。這提示我們在設計產能過剩治理方案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治理方案的負面影響,努力尋求能盡量減少負面沖擊的去產能方式,從而“防患于未然”。二是構建全方位的應對去產能負面沖擊的配套措施。這提示我們在推進去產能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還應同時注重加快相關領域的制度創新,通過發揮改革協同性來最大程度地消除去產能的負面沖擊及其不利影響。
完善社會保障托底政策。當前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能力相比20世紀90年代社保改革初期明顯增強。完善社保托底政策,是保障去產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安定的基礎。為此,要將失業待安置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內,實現“安全網”的全覆蓋。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產能過剩企業,如有欠繳的職工社會保險費須依法補繳。對生活特別困難的下崗人員,除了按規定領取的失業救濟金與最低生活保障金外,地方政府還可酌情給予額外的臨時性財政補助。還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政策,為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提供便利條件
制定金融風險防范政策。產能過剩行業較高的債務是可能誘發金融風險的導火索,為了防止因債務違約而引發金融風險,一方面要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進風險的分散化。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財政部門和資產管理公司等發揮協同作用是有效防控風險的關鍵。在提高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方面,可行舉措主要有:財政注資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放寬呆賬的自主核銷權限與稅前扣除規定,支持金融機構加快呆賬核銷;改進抵債資產管理方法,降低抵債資產處置損失;等等。使風險趨于分散化的手段也較多,如由財政補償金融機構的部分壞賬損失、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開展不良貸款的資產證券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