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自這一概念提出以來,相關研究與理論不斷得到完善與豐富,而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各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氣候問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其應對需要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間,由于單方面的追求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在“節能”,“低碳”等領域的發展相對落后,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追求人民更高質量生活的愿望。目前,中國的CO2排放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已經成為了典型的“高碳排放”的國家。在此背景下,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更是對于自身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無弊。中國政府也多次承諾將在2020年把單位GDP的碳排放降低一半。
二.評價模型的構建
(1)指標標準化
由于指標層中存在正指標與負指標,因此,對兩種不同的指標采用不同的標準化方法。
(2)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的確定一般有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由于有人為因素的參與,不同的專家賦權,可能會有不同的權重,可能會偏離客觀事實,因此,本文選擇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確定權重。
三.綜合得分計算
綜合得分的計算采用線性加權法,令Yi表示評價對象的最終得分, Xij為第i個對象第j個指標標準化之后的數值。則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四、統計分析
由上表可知,2016年中部六省的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得分中,山西省位于最后一名,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的低碳經濟發展還非常不充分,低碳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投入更多的工作與重視,在能源方面,山西省經濟由于一直依賴于煤炭,走的是一條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發展之路,因此山西省的能源低碳情況非常嚴峻,無論是耗能總量,人均耗能,或是單位產出耗能,不僅位于中部六省首位,而且其耗能情況要遠遠高于其他各省。另一個不足之處是山西省的科技系統發展,可以看出,雖然山西省的經濟發展總量與發展勢頭位于六省中游,但是科技投入卻遠遠不足,導致科技發展的落后,進而限制了山西省低碳經濟的發展。
五、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一方面,倡導高污染企業的節能減排與轉型,限制其碳排放量,鼓勵使用先進生產設備與技術,并且可以適當給予財政補貼,推進全省高污染企業的低碳化與環保化。另一方面,加強對新興行業的扶持,推動高科技,低能耗企業進入山西。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逐漸推進山西省經濟產業轉型,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二)進行能源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山西省應該積極探索新的能源發展之路,積極發展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比重,逐漸擺脫能源生產環節對于原煤的過度依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與循環使用,尤其是煤炭等高污染,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能源的合理使用與分配。
(三)發展森林碳匯,加速環境建設
2016年山西省森林覆蓋率為18%,全面低于中部六省與全國平均水平,而森林在凈化環境,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污染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各地市應該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增強環保意識,從而提高森林的固碳作用,擴大碳匯面積。
(四)加大資金支持,發展低碳技術
一方面,增加政府的直接資金投入,政府帶頭進行相關技術的攻關。另一方面,加強對于科技公司的政策支持,鼓勵銀行放貸給高新技術企業,政府也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減稅等鼓勵措施。除了資金支持,還應該注重相關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只有做到科技的進步,才能對下一步的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作者簡介:
李藝東(1994-),男,山西晉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統計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模型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