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麗
摘要: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地理環境和飲食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關鍵詞:地理環境;飲食文化;關聯
東北地區地域遼闊,冬季漫長寒冷,有著特定的生態環境和地理環境,這對該地區飲食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其形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飲食結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有其特定的飲食結構,這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該地遼闊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別適合農業、畜牧業的發展。物產豐富,被稱作“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牧群,東有果園”,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搖籃。高溫多雨的南方地區則另有一番風味:廣州人喜歡煲湯,這是因為一年四季都非常炎熱,且又多雨,所以人感覺悶熱,喝熱湯可以將汗液排出體外,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人會感覺舒服很多。湖南,四川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古稱“卑濕之地”。而辣椒有提熱、開胃、去濕、驅風之效,故深為湖南人民所喜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區性的、具有鮮明味感的飲食習俗
南甜北咸也與物產和氣候有關。南方氣候溫熱,生長季長,蔬菜供應豐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進的鹽以滿足人體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對鹽多,但兩者鹽的攝入總量差異不大。此外,南方產糖,再加之氣候炎熱時間長,人體皮膚多外露,蒸發量大,為補充身體的水分代謝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而北方則相反,氣候比較干旱,蒸發量不大,所以不需要加。
在我國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四川雖不處于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癥。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
而在山西等地,人們又非常能吃酸,可謂“西酸”之首。在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廣東、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
而“北咸”,是因為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舍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咸的習慣。
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在我國 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有其特定的飲食結構,這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東北新疆等地,以畜牧業和狩獵為主,被稱為“馬背民族”,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以游牧為生,以牛羊為伴,所以蒙古族每日三餐都離不開奶和肉。說到新疆我們又想起吐魯番的葡萄,不用說,皮薄汁甜是出了名的,哈密瓜也如葡萄一樣的甜蜜,這是由于吐魯番特殊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使得哈密與之無法比較。首先,吐魯番是戈壁灘中的一個盆地,常年降雨量僅幾毫米,氣候干燥。其次,吐魯番夏天氣溫炎熱,雖不入“火爐”之列,但有“火洲”之稱,夏天天氣預報最高有48℃,一般都在40℃以上。再說,吐魯番澆灌和飲用的水源是從天山上引來的雪水。氣候的干燥、炎熱,水果中的水分被逐漸蒸發,留下的只有糖分和不易揮發的營養物質,所以吐魯番瓜果的甜蜜是別處無法與之相比,新疆的維吾爾族還是一個喜歡喝茶的民族,一年四季都離不開茶;同時茶水也是維吾爾人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飲料;所以無論何時去維吾爾族人家做客,主人總是熱情地給燒茶和倒茶。而維吾爾人之所以愛喝茶,這和新疆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有著離不開的關系。新疆氣候干燥,蔬菜少,肉食多,喝茶既可以滿足和補充蔬菜中的一些營養,也可助消化。所以茶水顯得尤為重要,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總而言之,我國各地區之間的飲食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的異同是密不可分的。我國飲食文化差異巨大,而跟世界各地的其他飲食相比,又存在著巨大差異。
以地中海飲食為例,地中海式飲食是指以希臘、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南部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南歐國家,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以蔬菜瓜果、海鮮魚類、五谷雜糧、堅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
而作為地中海周圍的陸地區域,地中海地區擁有世界上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廣的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氣候條件的奇特導致了地中海氣候區農業生產類型的獨特,典型農業是水果園藝業,代表水果是柑橘,葡萄,橄欖。夏季時炎熱干燥,水分蒸發劇烈,導致水果的糖分積累,冬季溫和的氣候有利于種植物的安全過冬,充分的水資源符合了種植物對于水分的需求。因此地中海地區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葡萄酒,橄欖油的生產地,都離不開當地的有利地理環境。而地中海地區海岸線曲折,盛產沙丁魚,三文魚以及蚌,蛤,蝦等海鮮貝類,人們吃海鮮也要多于肉類。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影響著一個地域的文化,其中,飲食文化是最直觀也是最明顯的文化之一。中國的豐富資源和多變的氣候,培育了中國豐富的食材,也造就了人們對新奇食材的探索。大密度人口和廣闊的地域使得人們擅長使用各式各樣的烹調方法,做出了不同風味的食物。歐洲人憑借著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獨特的食材,也創造出了一番風味。總而言之,在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下的影響,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食物。地域性的烹飪,不僅僅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也表現了一個民族對待飲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