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輝 韓成 顧珂
摘要:《西游記》是我國的四大古文學名著之一,也是中國小說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但是相對來說,在對四大名著的研究中,《西游記》是遠遜于其他幾部名著的。而且一般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盡管都有論述《西游記》的專章,但是篇幅也是相對較少的。對《西游記》的研究仍然處于一種封閉的范疇之內,沒有能進入更廣闊的語境之中。近年來,有一個可喜的發現,就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原型精神被發掘出來,既中國偉大的自強不息的“夸父精神”,可是與西方的“浮士德精神”相比,還是略顯單薄。但這畢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認識,而對《西游記》的研究,現在正缺少這種對文本精神內蘊的創造性理解。我們試著以一種現代與古代相交織的視角,來從精神內涵與文化意義的方面,來解釋和研究這部偉大的古典名著。
關鍵詞:西游記;民間藝術;自由精神
小說《西游記》的故事,有現實中的原型,即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求取佛經的故事,其實玄奘西行的目的是為了對具有不同意義的經典尋求一個共同的解釋。因此他只有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尋找佛學的真諦,根據他的印度之行,基本上實現了愿望,在求解的過程中,同時也促進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玄奘的“留學”。同時也對印度的佛學乃至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一對話中思想得到廣泛的交流。玄奘在印度(印度當時有五個比較大的邦國,稱為五印度)的威望很高,僅次于其師戒賢正法藏,受到當時最有權勢的戒日王的敬重,并一再被邀請留于印度。但最后被玄奘婉言謝絕。
盡管玄奘對中印兩國的佛教以及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主要的貢獻,但是無論是從統治者的角度,還是從民間的角度,都沒有對文化意義方面產生興趣,統治階級把目光放在經濟與政治交流方面,而民間則把目光放在玄奘具有傳奇色彩取經過程上。
玄奘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與由玄奘親自口述的,由弟子筆錄的《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有更多的傳奇和神秘色彩。這與他宣揚佛教的宗旨是分不開的,而《三藏法師傳》畢竟不是真正意義的文學著作。
晚唐出現了“傳奇”,這是中國最早的成熟小說類型之一,而到宋代又出現了話本文學。所謂“話本”,是“說話人”說話所依據的底本,原來是師徒相傳的“說話”的書面記錄,因為話本是針對聽眾的,采用的是口語體,所以具有口頭文學的性質。而我們今天所見的小說話本,是經過下層文人的加工,能夠為讀者閱讀的話本小說了。
而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由話本發展形成的話本小說,因此其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種民間集體創作的結果。在《詩話》里,小說《西游記》的主要的人物,基本都已經出現。盡管經過文人加工和潤色,但還是保存了民間世俗文學的原始風貌,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審美追求和世俗生活的一些特點?!对娫挕肥俏饔喂适掳l展中的主要環節,為主要人物和情節初步定型作出了重要的準備。
而在《西游記雜劇》中,不但主要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包括白龍馬都已經出現,而且情節和百回本更加的接近,包括唐僧出世,大鬧天宮、收伏八戒、女兒國、火焰山等主要故事。在《雜劇》中,民間化的程度比《詩話》更高,《詩話》中還有一種對宗教的虔誠,而《雜劇》無論是書寫的語言,還是情節的構造,人物的性格,都有濃厚的世俗氣息和滑稽調笑意味。而在《西游記》成書前還有一個過渡本《西游記評話》,盡管已經失傳,但是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與百回本的故事更加接近。
巴赫金說:“藝術觀察的新形式,是經過若干世紀緩慢形成的,而某一時代只是為新形式的最后成熟和實現創造出最適宜的條件。”這正說明了《西游記》的成書過程的深層歷史和文化原因,《西游記》是反封建的官方壓迫的民間文學精神和民間文化在歷史的積累中,以藝術的形式最完美的體現。
《西游記》首先表現了反封建的反抗性,表現了人民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主要體現在《西游記》的第七章,尤其是對“大鬧天宮”的精彩描寫中。小說中的天庭,正是封建最高統治者和各級官吏的代表。在孫悟空的眼中,一切權威、莊嚴和封建的信條,君臣、長幼、尊卑、都不值得一提,公然表示了對封建統治者的蔑視。書中寫道孫悟空在太白金星參拜玉帝時“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禮?!痹谇f嚴的大殿上,對最高統治者不屑一顧。而玉帝問哪個妖仙時,悟空只答道:“老孫便是?!钡钌系南汕鋫儏s嚇得大驚失色,紛紛斥責悟空。雖然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神,卻表現得卑微渺小,善于奉承的本相一覽無遺。從而更反襯了孫悟空的大膽無畏,敢于蔑視權貴,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就連玉帝也無可奈何的以“寬宏大量”來掩飾其昏庸無能。他不但不加追究,反而要托詞“那孫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禮?!睂嵸|上反映了統治階級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本質。
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是既恨且怕,為了維護其統治不得不采取一定的妥協策略,但是他們始終不會真正信任這個“妖仙”。而是以欺騙的手段授與悟空一個看馬的小官,讓孫悟空在天庭當“弼馬溫”。我們可以看出《西游記》中兩種的文化,即代表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文化和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民間文化之間的對立。
巴赫金的狂歡以及對話理論,雖然立足于西方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民間文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人類社會文化范疇,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但是這不能說明中國沒有節日狂歡的感受。中國古代傳統的節日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這些節日中,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也同樣能感受到一種狂歡節的世界感受。每到這些節日,人們都張燈結彩,相互祝賀、互贈禮物,在一些節日還有大型的表演活動,如元宵節的燈展,端午節的賽龍舟等。
而且中國的節日和歐洲等西方國家不同的是,盡管多少帶有一些宗教因素,但是總的來說這種宗教性已經融合到一種民俗之中,其實帶有更多的神話色彩。這與中國始終沒有一種宗教能在社會生活中占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帶有入世精神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思想領域長期占主導地位有密切的關系。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更體現了中國傳統節日的人文色彩和世俗特點,而西方節日幾乎都和宗教保持一定的聯系,源于基督教和《圣經》的傳統。
雖然中西民間狂歡節日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點,但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現象,還是具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主要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節日狂歡,這是狂歡節文化的節日起源,也是狂歡的世界感受的精神來源;其次是文學的狂歡化,這主要是指體裁的形式,即體現狂歡式的世界感受的語言文字及其表現的故事和藝術形象;最后是意識形態的狂歡化?!段饔斡洝纷鳛槌蓵跀蛋倌昝耖g文化傳統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豐富的狂歡化文學因素。而我們對《西游記》的研究,在這一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論述?,F在我們就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一些普遍性的觀點,結合具體的中國民間文化特點,討論《西游記》中狂歡化精神所包含的意義。
由此可見,作者在《西游記》的藝術世界中,對封建統治者所宣揚的天堂是持否定態度的,而肯定和贊揚的是具有世俗特征的花果山。花果山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只有宴席和聚會,充滿了民間的狂歡和節日的氣氛。這正是張揚自由和平等精神和更替更新的狂歡節的世界,是作者的美好憧憬,也是民間精神和市民理想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