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妍
摘要: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望。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儒家思想發源地,其“三孔”建筑是這種文化的載體,更是中國古典建筑的一種典范和代表。三孔建筑作為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的代表,體現出了孔子“中庸”的思想核心,以及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傳統風水文化,映射出了那個時代的建筑特色和內涵。因此保護三孔建筑群對研究中國古典建筑意義重大,對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古典建筑;三孔;中庸;宗族;文化傳承
一、中庸之道建筑文化的體現——孔廟
中國古典建筑常常因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體現出中庸的特點。在建筑上的體現就是中軸對稱的構建形式。孔廟是專門祭祀孔子表彰儒學而興建的禮制廟宇,是孔子去世后次年在他故居三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形成的。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曾說:從建筑史研究立場著眼,曲阜孔廟建筑在2000年長久期間,由私人三間的居室,成為國家修建,帝王瞻拜的三百余間,且每次重要修葺都有可考記錄。且不論現存孔廟與最初孔子廟的關系,單就兩千年的歷史講,就已充滿無窮的趣味。
作為中國古代比較典型的的宮殿式建筑,“三孔”在建筑形制和布局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它反應在建筑上就是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孔廟的整個建筑群沿著一條從南到北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分部。像大成殿,奎文殿,寢殿這種必要重要的建筑放在中軸線上,其他建筑群對稱分布在中軸線兩側的次要位置上。大成殿用高高的臺基托起,突出于周圍建筑物之上,莊嚴巍峨。表現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弟子坐在兩邊,祖祖輩輩傳承下去,將祭祀的等級主次和諧的體現了出來,使建筑形式和祭祀內容達到了完美的統一,也體現出來中國傳統等級和宗族文化。
二、宗族血緣文化傳承的體現——孔林
中國自從商周時期就開始實行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宗族制。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剛開始建造時面積不足一頃,經歷代不斷擴建,尤其明清兩代擴至200萬平方米。孔子葬后,其子孫都葬于此地。從周代至今日,中間沒有間斷過,墓葬多達10萬余座,各類碑刻四千余塊,孔林碑刻,草書篆刻,各有特色,獨具風韻。其延時之長,墓葬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好,作為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林內地上地下的豐富文物,對于研究我國喪葬制度的沿襲,研究我國古代政治,文化風俗,藝術都有重大的價值。孔氏子孫共同葬于孔林中,按其輩分依照一定的長幼尊卑順序而葬。孔林的存在與延續和其內部的構造排列,都體現出中國重血親,重宗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三、御宅合一思想的典范——孔府
中國古典建筑常常體現出前堂后寢的特點,將辦公住宅合二為一的功能。例如故宮就是最典型的體現,前殿后宮,前面是皇帝處理朝政辦公處所,后面是皇帝極其后宮嬪妃等的居住生活的地方。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是按照明代一品官員的府邸形制建造而成。布局采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后寢制度,建筑嚴格遵守明代百官宅第營造制度,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官衙宅邸合一的古建筑群。建筑群中貫軸線,對稱嚴整,遵循宗法與禮教的原則,把一系列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按主次有序的進行排列。建筑物的名稱也打上孔子思想的印記,安懷堂贊揚了孔子的理想,東學西學既贊揚了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了衍圣公繼承詩禮傳家傳統的志向。
四、風水文化思想對我國古建筑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對我國古代建筑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房屋大多講究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選擇整體環境較好的地方進行建造,也就是風水比較好的地方,這一點在三孔建筑群里也有所體現。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背靠尼山而建。時至今日,風水文化對我國建筑建造也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北方房屋還是大多講究坐北朝南,最好還能后倚青山,前有活水,象征財運滾滾。風水術在一定的含義上說就是通俗化的中國易學理論。在這樣的深厚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歷史上的興國建邦和城市選址,和相宅都運用了風水術,佛教寺院的選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個方面也都有風水理論滲透其中。
五、中國古典建筑文化的特色與內涵
中國古典建筑常常與雕刻,書畫,相結合。這一點不僅在三孔建筑群,故宮等有所體現,甚至在一些古民居草堂中,都會時不時的看到很多雕刻,文字等。不同的建筑形式,配以不同風格的繪畫,雕刻。北方宮殿式建筑常以龍鳳等雕飾為主,恢弘大氣,體現皇家尊貴的地位。南方一些園林式建筑多以山水花鳥繪畫雕刻為主,給人清秀淡雅之美。通過這些建筑繪畫、書法、雕刻、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準確的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保護它們。
我國古代建筑可以說是東方的文化以及哲學的載體,不但本身有著非常高的文化底蘊,同時在其外觀上也能給人們一種生動并且實際的美的感受。中國古代文化重倫理、注重天人合一、注重對神靈的敬畏這些都是整個中國建筑文化的一種基礎的品格,同時也使我國古代建筑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特點。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三孔建筑為代表的這些中國古典建筑群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人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保護古建筑這是人類文明的自覺意識也是歷史的使命。合理開發,傳承保護古建筑,我們任重道遠而將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孔子文化與世界遺產》 陳傳平 文物出版社
[2]《孔廟史話》 曲英杰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陳宏 曲阜孔廟的建筑特色 《建筑工人》[J] 2012
[4]周霞.“天人合一”的理想與中國古代建筑發展觀[J]建筑學報2012.
[5]羅哲文.論中國建筑文化中國建筑文化大觀[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