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瑾
摘要:目的:探討對高血壓患者采用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緩釋片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高血壓患者60例,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治療,研究組在非洛地平緩釋片的基礎上聯合替米沙坦治療。結果: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3.34%,與對照組的73.33%有高度差異性;研究組治療后的SBP、DB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高血壓患者采用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緩釋片聯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
關鍵詞:高血壓;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緩釋片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收縮壓(SBP)和(或)舒張壓(DBP)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它是目前臨床最常見、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2]。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腦、腎功能的損害。因此,在臨床中對于高血壓患者,必須要及時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合理降低及控制其血壓水平。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緩釋片都是臨床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物,為了分析兩種藥物聯合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效果,我院對60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高血壓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的診斷標準。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40~60歲,平均年齡為(43±1.48)歲。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為39~61歲,平均為(42.45±1.32)歲。排除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繼發性高血壓等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
1.2方法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治療前停用一切降壓藥物1w,停藥期間服用安慰劑。對照組單純非洛地平緩釋片(阿斯利康公司生產)治療,5mg/d。療程為60d。研究組在非洛地平緩釋片,2.5mg/d的基礎上聯合替米沙坦(浙江金立源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33010)40mg/d。治療30d后,當患者舒張壓低于90mmHg時,可加用替米沙坦80mg/d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變化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
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①顯效:血壓≤130/80mmHg或SBP、DBP血壓降低分別下降20mmHg;②有效:血壓≤140/90mmHg或SBP、DBP血壓降低分別下降10~19mmHg;③無效:高血壓無改善。
1.5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療效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4.62%,與對照組的73.33%有高度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血壓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治療后的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為全身性疾病,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數認為與環境、遺產等因素有關[1]。理想的降壓藥物應能在24h內平穩降壓,降低整體血壓水平,有效保護靶器官功能。由于高血壓是多重機制產生的疾病,而降壓藥物往往是單機制發揮降壓效果,因此在降壓過程中許多患者使用單藥物不足以將血壓完全控制到理想水平,因此需要聯合用藥。JNC7(美國最新高血壓治療指南)指出聯合治療可以作為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的起始治療。[2]非洛地平緩釋片為長效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半衰期為25h,降壓作用持久而平穩。替米沙坦是特異性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該藥物與Ⅱ型受體(AT1)之間有著較高的親和性,可選擇性與AT1進行結合,且能有效進行血管緊張素Ⅱ的抑制,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低血醛固酮水平,對于血管緊張素Ⅱ的水鈉潴留及促進血管收縮作用還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從而起到良好的降低效果。而且替米沙坦還能通過對血栓烷A2信號轉導的干擾,以對血小板的活化進行有效抑制,還能有效實現對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的激活,促使受體γ被激活,最終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3.34%,與對照組的73.33%有高度差異性;而且研究組在治療后的血壓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非洛地平緩釋片聯合替米沙坦治療,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并有效降低及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1 [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 ,19 (8) :701 -743 .
[2] Dolan E ,Thijs L ,Li Y ,et a1.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 ness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 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 [J] .Hypertension ,2006 ,47 (3) :3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