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摘 ?要:機械產品測量工作的有效落實,一方面能夠根據產品市場需求提供更嚴謹的質量審核流程,使機械產品加工水準與效率得以顯著提升,增強產品流線的可控性;另一方面,憑借零件檢測方案,更便于修訂詳細的加工管理流程,以便企業在后續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得以穩固。本文基于機械產品檢測準備工作展開分析,在明確檢測內容同時,期望為后續機械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參照。
關鍵詞:機械設備;產品檢測;工具分析
機械產品基于功能性的差異,在使用過程中均存在不同的風險,期間若是零件加工質量與參數不合格,則極易使機械產品的使用潛藏較多故障風險。因此,在機械產品加工過程中,企業通常需設質量檢測平臺,確保機械產品各項參數均符合標準的要求,才能將其送至市場渠道。而檢測技術的可靠性正是影響機械產品質量檢測水準的重要元素。
1 機械產品檢測必要性
機械產品檢測主要是針對產品零件的長度、角度、粗糙度、幾何形狀與組合位置的測量工作。在產品檢測工作落實期間,既能夠根據各類尺寸參數判斷機械產品加工水準與質量,找尋出潛在問題對加工流程提出改善意見,以此增強機械加工企業整體生產力,同時憑借精細化的檢測流程,更便于提升質量檢測工作的可控性,使產品銷售市場得以拓展,并且借由質量過硬的產品優勢,也便于增強企業的品牌效應,使機械加工產業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2 機械產品檢測準備工作
2.1 圖紙的審核與校對
在機械產品檢測準備工作開展期間,檢測人員需結合產品文件確定檢測的主要內容,確保零件結構與尺寸數據的審核操作更加簡潔明了,才能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更扎實的參照基礎。因此,首先在審查圖紙平面圖時,檢測人員應遵照圖紙審核標準逐層分析圖紙內容所要表達的數據,以便通過尺寸標注和平面幾何的組成關系確定檢測措施。期間,針對零件的尺寸,檢測人員需從長、寬、高三個向量進行記錄,而后再根據零件使用位置預留的空間確定形狀、定位與細節尺寸,分析機械產品設計圖紙內容是否貼合機械產品的實際需要,再對圖紙內容深入研究。其次,在公差數值分析中,檢測人員還需要根據零件表面粗糙度判斷產品加工水平,通過分級檢測機制判定零件在機械產品中的應用以及潛在風險。例如,在齒輪、絲杠或蝸輪蝸桿等圖紙研究中,因為零件本身有特殊的用途,因此在技術要求方面有更加嚴格的國家標準約束,如何利用標準內容確定零件加工合理性與適用性,便需要檢驗人員認真考慮。最后,在審查需熱處理的零件圖紙時,檢測人員需明確零件加工過程中的公差變化量,認真核對圖紙材料選材、規格、牌號與標準,確保材料加工在塑性與剛性等數據方面滿足機械產品安全使用要求,并且材料加工難度較低,才能使機械產品加工質量與效率得以保障。
2.2 篩選加工及檢測工藝
在選擇加工及檢測工藝期間,檢測人員需明確各類零件施工工序,并基于零件檢驗的指導書判斷零件加工的潛在問題,擬定詳細的檢測方案與指標,才能使檢測數據的質量得以保障。期間,按照加工流程,可知檢測工藝需著重檢測每個環節中零件的尺寸、比例、工序與量與工藝尺寸的換算量,并清楚部分關鍵工序的裝夾、定位措施。
2.3 合理選擇量具與流程
在圖紙內容與工藝方法被確定后,檢測人員需根據機械產品結構形式與測算要求選擇適宜的量具,才能更精準的判斷產品零件的加工質量。例如,在測量零件的尺寸大小時,借由游標卡尺可以更準確的得到零件的凈尺寸;在測量圓柱臺階軸時,為確定更準確的公差數值,可玄影千分尺與鋼板尺等量具;當檢測內孔洞尺寸時,則可以選擇內徑百分表等量具。
3 機械產品檢測內容分析
3.1 測量基準的選擇
測量基準應盡量與設計基準、工藝基準重合。在任選基準時,要選用精度高,能保證測量時穩定可靠的部位作為檢驗的基準。
3.2 產品表面檢測
機械零件的破壞,一般總是從表面層開始的。產品的性能,尤其是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零件表面層的質量。研究機械加工表面質量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機械加工中各種工藝因素對加工表面質量影響的規律,以便運用這些規律來控制加工過程,最終達到改善表面質量、提高產品使用性能的目的。
3.3 尺寸公差的測量
測量時應盡量采用直接測量法,因為直接測量法比較簡便,很直觀,無需繁瑣的計算,如測量軸的直徑等。有些尺寸無法直接測量,就需用間接測量間接測量方法比較麻煩,有時需用繁瑣的函數計算,計算時要細心,不能少一個因素,如測量角度、錐度、孔心距等。當檢查形狀復雜,尺寸較多的零件時,測量前應先列一個清單,對要求的尺寸寫在一邊,實際測量的尺寸在另一邊,按照清單一個尺寸一個尺寸的測量,并將測量結果直接填人實際尺寸一邊。待測量完后,根據清單匯總的尺寸判斷零件合格與否,這樣既不會漏掉一個尺寸,又能保證檢測質量。
3.4 形位公差的測量
按國家標準規定有14種形位公差項目。對于測量形位公差時,要注意應按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執行,如軸、長方件要測懸直線度,鍵槽要測量其對稱度。
4 測量偏差問題與因素分析
4.1 隨機誤差:在相同條件下,測量同一量時誤差的大小和方向都是變化的,而且沒有變化的規律,這種誤差就是隨機誤差。
4.2 相大誤差:粗大誤差是明顯歪曲測量結果的誤差。造成這種誤差的原因是測量時精力不集中、疏忽大意,比如測量人員疏忽造成的讀數誤差、記錄誤差、計算誤差,以及其他外界的不正常的干擾因素。
4.3 系統誤差:在相同條件下,重復測量同一量時誤差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或者測量時條件改變,誤差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這種誤差為系統誤差。引起系統誤差的原因有量具或者量儀的刻度不準確,校正量具或者量儀的校正工具有誤差,精密測量時環境的溫度沒有在20℃。
5 檢測工具的選擇要求
在對于各種設備、機床的零件和部件以及整機的尺寸精度、形狀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接觸精度等進行檢測時,為了能夠準確、合理、快捷測量可用適當的通用檢驗工具和專用的檢驗工具量具配合使用。
6 結束語
機械產品檢測工作的有效落實,不但能夠根據市場需求更細致的約束產品加工質量,以便加工工藝在選擇方面能夠根據銷售需求整改,并能夠持續保持應有的產品質量,同時憑借檢測方案與審核機制,更能夠有效將機械產品生產偏差率降低,既能夠降低產品材料的浪費,更能夠鞏固機械加工業的市場地位。故而,在論述機械產品檢測過程中,必須明確機械產品檢測常見的難點與影響要素,并提供詳細的技術補償措施,才能為后續機械加工業經濟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全面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吉冰杰.機械產品檢測中計量技術的應用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7(12):268-268.
[2]王磊.計量技術應用于機械產品檢測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15):141-142.
[3]王磊.機械產品檢測中計量技術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14):138-139.
[4]姜福立.機械產品檢測中計量技術的應用研究[J].南方農機,2018,v.49;No.30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