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亨
摘 要: 轉型發展是現階段我國傳統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一道重要關口。本文著重從思想轉變、技術創新、產業拓展、商業模式和企業管理等五個方面對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發展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以期為制造型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制造型;企業管理;轉型;發展
一、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發展背景
從國家的宏觀形勢和傳統制造型企業面臨的市場情況來看,制造型企業正處于一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管是什么所有制的企業,如果誰失去了這個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最好時機,誰就將處于被動。筆者長期在制造型企業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認為傳統制造型企業要適應更加開放和競爭的市場,邁上新的發展水平,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據優勢地位,推進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就必須要增強憂患意識,以國際視野、科學思維、戰略眼光把握發展主動權,統籌兼顧產業拓展、產品開發、管理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才能接軌國際,有效推動傳統制造型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
二、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發展策略
1.以思想轉變為基礎,推動轉型發展。隨著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的不斷崛起,制造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市場前景看好,但傳統制造型企業普遍面臨商業模式、商務能力、市場響應能力、技術支撐能力、售后服務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等的不足,不能滿足國際化發展要求。過去制造型企業大多數都是非常典型的傳統制造業的盈利模式,但是現在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既有的經營方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低成本時代的到來,大多數企業提出了大制造概念和輕資產運作模式,要把企業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制造服務業集團。筆者認為轉型發展首先要“換腦筋、變思路”,加快觀念上的轉型,沒有新的觀念和思路,就沒有新行動,也取得不了新成果。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必須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拋棄傳統慣性思維,堅決破除妨礙企業發展的思想積弊,增強不轉型就沒出路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以思想解放推動思路創新,以思路創新推動機制創新、工作創新和作風轉變,著力在“轉型”上動真格、在“突破”上見實效,才能解決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思想、思路問題,才能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發展。
2.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筑高發展平臺。我國企業所熟悉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也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都在提高,單純靠規模擴張推動發展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像“十二五”時期那樣的超大規模投資一個產業的模式已經不可能再發生。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過去的準入壁壘和具有優勢都在減弱,客戶喜歡高性價比、高附加值、更加節能環保產品的這一特點也將完全體現出來。企業要發展,就必須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加快技術創新,只有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才能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制造型企業應該圍繞設計、制造、產品三個技術平臺,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模擬技術等建立起仿真分析公共服務平臺和產品試驗驗證體系,培養一批具備豐富的科研工作經驗和實戰經驗的設計、研發、工藝等工程師團隊。在這個基礎上,加速核心技術的研究,夯實技術底蘊,形成完整、譜系化、核心關鍵的技術實力,制造型企業才會真正擁有行業核心地位和話語權。從近幾年及未來市場形勢來看,傳統制造型企業的核心技術要集中體現為一種快速設計、快速制造能力,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定制產品。要圍繞客戶需求帶動技術創新,而且技術創新要涵蓋產品整個價值鏈。要針對主要目標地區的地理、人文、技術水平等要求,搭建諸如中東、東南亞、非洲、澳洲等的不同運營環境下的細化品種,供不同地區用戶使用。要推進零部件模塊化建設,把功能部件分高中低三檔配置模塊,根據用戶需求選裝,形成快速響應市場的設計和報價能力。還要結合產品運用安全,把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作為技術創新的重點,把傳統制造業的產品質量提升上來。要堅持把綠色環保作為技術創新的基本點,深耕節能環保領域,把現代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節能環保的裝備需求相融合,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系列產品,搶占制造業未來的制高點。
3.以產業拓展為手段,增強發展后勁。長期以來,傳統制造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比較集中,配置的設備、生產線等柔性較差,導致管理思維、產品思路、市場意識出發點也比較單一。這一特點造成傳統制造型企業在市場發生變化時,業務的增量就非常小,企業經營就會面臨很多的困難。而企業未來要發展、員工收入要增長,青年人才要留住,都必須要靠業務增量來支撐,因而傳統制造型企業迫切需要形成新的產業支柱。未來國家城鎮化將快速發展,為傳統制造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傳統制造型企業必須全力以赴抓好產業拓展和產品更新換代工作,要充分發揮傳統制造型企業技術優勢,花大力氣擴展產品衍生市場,盡快形成規模。要集中瞄準國家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到兩個分支,以綠色環保為主攻方向,形成幾個產業群,為傳統制造型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市場增量。傳統制造型企業只有靠扎實有效的工作,才會把機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4.以商業模式創新為抓手,拓寬發展空間。市場空間決定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市場需求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傳統制造業的傳統商業理念要改變,過去講商業模式基本就是簡單的營銷工作,但是時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市場環境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單純賣產品的企業已經很難在生產過剩的當代生存下去。要發展就要從過去“賣產品”轉變為“賣產品、賣服務”,要以引導需求為主,重視產品功能和服務方面的推廣,引導顧客選用產品,進一步挖掘設計、技術、服務、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商機,改變一直以來產品設計被顧客牽著鼻子走的被動營銷方式。要注重營銷工作的策略性,正確處理好與競爭對手之間的關系,力爭構建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競爭關系。要拋棄冷戰思維模式,本著多贏理念,與競爭對手加強合作溝通,既有市場就這么多,與競爭對手之間如果能夠達成“共贏策略”,再進行市場的劃分和協調,那么在市場產品數量上的差額就可以在利潤率上面補回來。
5.以“雙效”提升為目標,增強發展能力。轉型發展不僅僅要求在產品結構上轉型,更重要的是經營管理方式上轉型,提高傳統制造型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率和效益水平。只有企業效率和效益這個“雙效”提升了,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眾所周知,傳統制造型企業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而且基本不具備議價能力的市場。短缺經濟下那種訂單份額比較固定、交貨時間相對均衡、盈利空間相對有保障的經營大環境正在離傳統制造型企業遠去,經營的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多,一個相對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正在加速形成。前幾年的大量投資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制造業的市場競爭也在不斷加劇,產品價格下行的壓力較大,而要素成本不斷上漲,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反觀傳統制造型企業,大部分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不強,盈利下降,產品質量問題仍呈多發態勢,三包費用居高,管理水平不高。現在的市場是一個無序的市場,也是一個理性的市場,產能過剩造成了市場需求供給關系的倒置,今后的市場將迎來低成本的時代,這將直接壓縮傳統制造型企業的利潤。因此企業管理提升必須要以成本管理為落腳點和突破點,通過精益管理的深入應用,不斷深化和豐富降本增效的實質內涵,從設計源頭降成本,外購環節壓成本、制造過程省成本,全面構筑低成本的經營能力,提升傳統制造型企業的經營效率。同時,制造型企業產品發展趨勢是多品種、小批量,基本屬于定制化生產,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這將是今后面臨的一種常態。因此傳統制造型企業必須要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管理狀態,適應這種生產管理模式,要以精益管理為途徑,持續推進管理的制度化、標準化、流程化、信息化,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證企業效率、效益的提高。
三、結束語
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一個責任重大、任重道遠的過程。只要未雨綢繆,扎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就一定能夠盡快實現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發展的夢想,也一定能在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版圖上,開創一片屬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新天地。限于水平和能力有限,難免有理論不足和觀點欠妥的地方,敬請同仁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