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 青銅器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研究青銅器有助于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其中,楚國是青銅器比較繁榮發展的時期,具有種類多、技藝高、質量好等特點,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代表作。本文對楚國青銅器的時代特征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以此深入研究楚國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將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發揚光大。
關鍵詞: 楚國青銅器;時代特征;文化遺產
青銅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性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青銅器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折射和反映出人類的智慧和能力。在我國,青銅器包括包括禮器、兵器、工具、用具、飾物等,主要是指先秦時期用紅銅與錫的合金制作的器具,在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禮儀交往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楚國是青銅器繁榮發展的時期,在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下,那個時期的青銅器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點,成為一個代表性體系,對各個種類的青銅器進行深入研究,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和歷史性意義。
一、經歷了模仿、風格、個性發展的三階段
在先秦時期,楚國位于長江利于,是春秋戰國中的一個諸侯國,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從時間角度來看,楚國青銅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模仿階段,即西周晚期和春秋早、中期。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受中原地區的影響較大,在外形上與中原器具有方面的相似性,在模仿的基礎上呈現出一些細小的差別。比如,以鐘銘為判斷依據,楚公逆鐘包括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的編鐘以及趙家湖楚墓出土的鼎、簋。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大致與中原地區的器具類似,但在形制上有彎曲和折疊的特點,比如湖北枝江百里洲楚墓出土有禮器鼎4、壺1、盤2、簋3、匜3。春秋中期的青銅器與同時期趙國的青銅器類似,尤其是圓簋,帶有三足的形狀,并且能夠覆蓋,代表作包括趙家洼子59號墓、金家山8 號墓、趙家湖7號墓等所出的銅器。
第二階段為風格階段,即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這個階段的楚國青銅器在沿襲前期特點的基礎上,由于經濟和地理等因素的影響,開始初步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主要體現在形制、紋飾、銘文和組合形式等方面。比如,春秋晚期的山西淅川陳家嶺8號墓出土的神鼎、上寺5號墓的全套編鐘和戰國早期的睢縣李家屯6號墓的王孫公墓等,雖然制作工藝復雜,但在繁復之余呈現出剔透光滑的特點。另外,山西尖草區平和橋6號墓出土的抱鹿器別具風格,下窄上寬,底部細,中部寬,上部向外撇開,腹部雖微微隆起但并不突兀,既實用又美觀。戰國時期的足鼎底部更寬,外圓內方,是楚國所特有的,在整個中原地區非常罕見。
第三階段為個性階段,時間集中在戰國中、晚期。如湖北通城縣黃袍山6號墓和3號墓、湖南江陵藤店7號墓、大圍山2號墓及沙冢1號墓、河南南陽至上同大墓和浙江蒼南縣出土的器物等。這些器物的外形較為簡單,容易勾勒和制作,并且是全素面的,但是對力度的把控和線條的要求較高。另外,而安徽壽縣李三孤堆大墓出土的器物具有精美的紋飾,既相互重疊又相互纏繞,同時呈現出立雕狀浮雕狀,紋路清晰可見,在楚國青銅器中展現出獨特的個性。
二、鑄造手法多樣,工藝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
楚國青銅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除此以外,先進的設備和良好的制作工藝也大大推動了楚國青銅器的繁榮發展。大熔爐、高爐溫的使用已經非常熟練,加上強鼓風鑄造設備,能夠生產出大量復雜精美的青銅器,煉爐技術的改進,大大縮短了青銅器的冶煉周期,同時完善了鑄造的工藝,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制造出不同式樣的青銅器品。
制作技術上的創新大大推動了楚國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失蠟法和漏鉛法為首屈一指的工藝技術,已經使用的非常廣泛;分鑄焊合技術能夠通過錫焊、銅焊、鉛錫合金焊等方式進行焊接,得到了全面推廣,不僅能夠鑄造和修補器物,還能使用復合金屬工藝對青銅器進行細節上的打磨,增加整體的質感。不僅使用單范(模子)、復合范、渾鑄法、分鑄法、失蠟法、漏鉛法等都已經使用的非常熟練。就冶鑄而言,研究出了全新的冷加工技術,防銹工藝和鑲嵌工藝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浮雕、圓雕、透雕、鑲嵌等裝飾工藝在楚國青銅器體現的非常明顯。比如,如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二號墓出土的簋,在青銅器中屬于常規品,主要作用是裝盛熟食,口呈圓形,有兩個耳朵,在中國青銅器時代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地位。青銅器在貴族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荊州馬山2號墓出土的銅提梁壺,一道提梁置于壺的上方,壺身的裝飾復雜但精致,線條規律流暢,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紋飾的精美也是楚國青銅器的一大特點。楚國青銅器的紋飾來源廣泛,類型豐富,形狀多樣,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幾何紋等體現出別樣的特色,對青銅器起到了良好的裝飾和點綴作用。比如,粗大的蟠螭紋、細小的蟠虺紋、繩紋、貝紋等在升鼎中得到了完美體現,紋飾在豐富的層次中來回變化,柔美與剛毅兼具,營造出肅穆莊嚴的氛圍。植物紋在禮器中國體現的較為明顯,充分反映出纖麗清秀的楚風。
三、種類繁多,成為了楚文化和文明最重要的載體
楚國青銅器的類型多種多樣,按照不同的方式能夠分為相應的類型。比如,日常生活用具,盆、鑒、盤等用來盛水,卣、壺、尊等作為酒器,鼎、鬲等能夠蒸煮,簋、豆、敦等盛食可用,除此以外,兵器、車馬器、衣物裝飾品、禮器、樂器、足器等應有盡有。比較突出的是帶鉤種類的器具,外形多樣,肅穆雅致,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歡,體現出當時楚國豐富的生活常態。
楚文化在青銅器中不僅表現在外形和制作工藝上,還可以從文字和音樂等方面探究。青銅器銘文中已經大致體現出楚文字的特征,王子午鼎作為典型代表,形象反應了楚文字的奧妙以及對青銅器的影響。銘文鑄在鼎腹內壁,一共84字,主要內容為王子無作器的用途,同時歌頌了自己的功德,外部由六條盤旋纏繞的夔龍組成,將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焊接等技術與失蠟法相互結合,協調整體與細部之間的美感。
青銅器中也不可避免的使用到了音樂藝術。比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出土的52件編鐘,在鐘架上懸掛,分為兩層,上層音高,具備各個音階,用來演奏旋律和轉換音調,下層音低,用來襯托主旋律,作為和聲使用。這套編鐘包含五個八度,能夠演奏出七聲或六聲音階,并且和聲能夠來回變換,聲音醇厚清脆,在我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在楚國的物質文化中自成一體,其中,青銅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創新,鑄造出的青銅器工藝品傲視諸侯列國,在復雜中體現簡約,在簡約中體現精美。楚國青銅器的藝術風格華麗、張揚、繁縟、精巧、夸張、厚重,反映出楚國人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情趣。在中國青銅器中,楚國青銅器表現的非常突出,不僅在中國文化歷史上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對世界青銅器文化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楚國青銅器的形象和特征,能夠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四、結束語
青銅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關鍵性里程碑,不僅承載著中國的優秀文化,還直接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將歷史的觸角延伸到楚國,經歷了模仿、風格、個性發展的三階段;鑄造手法多樣,工藝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種類繁多,成為了楚文化和文明最重要的載體等。這些特征不僅傳遞著中國民族燦爛豐厚的文化,還折射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在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蘇榮譽. 學科范式轉換與青銅器圖錄:信息與青銅技術研究[J]. ?文化學刊. 2017(12).
[2] 葉葳. 問鼎——漫談楚式青銅器[J]. 藝術品. 2017(04).
[3] 汪笑楠. 近現代楚青銅器研究概況[J]. 設計藝術研究.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