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的生活之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對情感教育非常重視。為此,需要對情感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在文中則從人類的情感和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出發,對兩者展開了探討,以期可以為教育活動的暫開提供借鑒。
關鍵詞:情感;情感教育;教育
情感是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與體驗。反映了主體與客觀事物在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對人的行為和思維具有調節支配作用。情感教育建立在情感體驗及情感表達的基礎上,故而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考慮情感認知環節,因材施教,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發展學生的獨立人格,提升學生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個體獨立健康的人格。情感因素是人們心理活動的組成部分,它隨時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盡管所有的人都存在著情感,然而高尚健康的情感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通過教育就可以培育出高尚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內心的一教育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根據相應的教育要求,采取健康向上的、充滿激情的、靈活自主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熏染、教化并影響學生的情感產生改變,而后產生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情感因素。健康的情感既能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又能提高學生的品質,關愛自己,及時排解不良情感的困擾。情感教育在音樂的感染和熏陶下,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通過音樂教學實施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音樂中去感知豐富的情感。
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注重情感教育。如果沒有了情感,人的思想、道德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成為酒囊飯袋;蘇聯早期教育家馬卡連柯認情感可以讓人們相互信任,可以凈化內心世界;我國早期教育家蔡元培、梁啟超以情感的本質為原則,認為教學中注重情感及道德教育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也明確的體現出情感教育對人的重要意義,還有許多偉大的教育工作著也積極推進 “素質教育” 和“情感教育”,倡導“育人為本,德育為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先進教育理念。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以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基本方式,這是歷代教育思想家所普遍認可的。從春秋時期的孔子“禮樂射御書數”到民國時期王國維提倡的“心育”(真善美),無一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所遵循的情感教育道路。
在現今的各類教育實踐中,公眾對情感教育的關注也日益高漲,在大中小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逐漸引起了社會各階層 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我們以往的教學方式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單純追求考試成績及升學率的功利思想,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使教育功能走入歧途,這也是現階段教育的一大弊端,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樣,在音樂教育方面,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也存在重技輕藝、重藝輕“情”的弊端,使音樂課變成了呆板的講授和枯燥乏味的歌唱訓練,缺少活力,失去了不可或缺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忽略了藝術教育中豐富的情感因素。歌曲學會了,音樂教育的課程任務完成了,但是遏制了學生的想象與創作能力。隨著教育系統改革步伐的加快,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體系,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應該在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確保學生情感與理性、理智的協調發展 。
1 情感教育是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理智和情感的均衡發展。個體的發展是多向的,并非是單向的。理智的成熟是個體發展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情感的發展,想要具備一個完整的人格,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有關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提出:“學校應將重點放在情感教育方面……情感教育不單單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還能夠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不少行業的領導者和美國多個學者專家都證實了情感教育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還會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同時踏入社會后,對其維系人際關系以及家庭和事業都有著重要意義,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楊叔子作為國內知名教育家,以理性出發,將情感教育歸屬到了素質教育里。他提出: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心發展、業務水準都屬于素質教育中的關鍵因素。其中思想品德是根基,文化水平是基礎,業務水平是技術,身心健康是成本……文化水平的重點在于人文素養,也就是人的情感。因此,增強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對情感教育十分重視,處于高技術時期,成功的根本條件是擁有優秀的智能,而高智能卻無法確保人生的幸福以及事業的成功。現在的社會發展速度快、變化多樣,肯定會導致人們產生很強的情緒沖突,如果想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要具備正確的情感以及堅韌的品質,才能夠同社會發展協調共進,才能為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方面創造出巨大財富。加快教育觀念的深入改革,音樂教育是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不僅應著重于文化傳播與革新,同時要重視對心靈的呼喚以及珍愛生命意識的宣揚,重視對人的主體性以及生命價值的宣揚。所以,新課標指出:審美應當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感情世界應該是其重中之重……。音樂教育者應合理運用音樂教育課程所具備的藝術感及人文感,讓被教育者的感想、想象等非理性的理解可以在一個穩健的環境下得到進步,培育學生高尚品格,推動其個性品德能得到健全穩定的發展。
0
情感教育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可以一生受益,對比學校中開設的所有課程,音樂學科凸顯了它的獨特優勢,關鍵是它一定要重視情感的交流以及個性的突出,這也是通過音樂學科內容的的特性來確定的。
第一是音樂教學目標具有情感性。這與音樂學科本身具備的特征有關。中國的早期教育中便提出“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我國最新發布的音樂課程準則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音樂感悟以及審美技能,提升音樂素質,充實感情感知,同時重點是學生的感情培養。
第二是教學內容的情感性。音樂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藝術,在所有的藝術表現方法中,音樂藝術本身便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通過其特殊的韻律和歌詞的組合,渲染出特殊的情感,即以聲音來體現出審美情感。正是由于音樂具備這樣的特征,才令其被奪得“表演藝術中的皇冠”的稱號。人類各種不同的情感都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在音樂里,用豐富、形象的表情來傳遞。
第三是教育藝術的情感性。俗話說:教雖有法,卻無定法。最主要的還是要有方法。同時“卻無定法”代表教學方式的藝術感,其屬于一種藝術,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有也賴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像音樂這樣包含著豐富情感的藝術類型。從音樂教學方式的角度來看,音樂教育途徑包括唱、奏、賞、演,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也被應用到了音樂教學之中,但不管采用的是何種方式,都要求突出音樂的藝術性和情感的互動,進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的目的。
作者簡介:
趙怡然,曾用名: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