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卿 劉勰垚 魏橋一 劉俊岑
摘 要: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具有甄別與信號顯示功能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參數。
關鍵詞: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制度完善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放松規制政策和加強行政規制權并行,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自成體系、運行有效。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需要加強研究,以認證為邏輯起點,以解決認證有效性為主線,以強制性產品認證法律制度的規范性為重心,探究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基本范疇,探討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及運行的規律、特征,探索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完善的路徑。
一、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概要
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簡稱CCC認證),作為我國認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依照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保護中國經濟市場質量安全,對所有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中的產品嚴格要求必須通過CCC認證、發放CCC標志。
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概念的啟用源于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出臺的《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當時出臺這一規定是為了履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這個規定對認證標志、認證程序、收費標準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對認證制度在我國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我國正式建立起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中國認證認可的進步依靠法律進一步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發展也離不開先關法律文件的支持。經過20多年的制度發展,最終形成了7部法律、8部法規、9部行政規章為主要體系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強制性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發展階段,盡管工業化、信息化發展迅速,但總體還未達到較高水平。市場主體還未形成社會責任意識,經濟體制和相關配套措施仍不完善,政府需要對市場主體進行管理控制,以保證社會安全、經濟秩序穩定。中國自改革開放初期到現代化建設,從計劃經濟轉變向市場經濟建設,認識到與西方國家的差距,開始構建認證制度,從認證標準、認證程序、認證產品目錄、收費規則等都濃郁的體現著以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特征。
(二)統一性
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相關部門通過多種渠道要求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與世界接軌,建立與世界貿易規則要求相符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按照國際認證標準完善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逐步與國際路線靠近。為此,我國在最初建立認證認可制度時就要求將國內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與進出口產品安全質量向統一,以“四個統一”為原則建立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我國發布的與強制性產品認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都與ISO\IEC國際標準相符,這些標準的建立是促進國際貿易認證認可的重要基礎。
(三)混合性
目前,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涉及產品共22大類63種,產品種類復雜繁多,僅依靠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無法全面完成認證、管理、控制、監督等工作。政府機構與認證機構相互配合,對不同行業不同產品認證進行區分,這樣混合了質量管控方式,從而使認證管理監督工作落到實處。
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將認證機構置于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避免了政府直接管理帶來的壓力和人力財力支出,也讓認證工作更好的協調與市場主體的關系,化被動為主動的實施認證制度。政府部門有充足的精力致力于強制性產品認證宏觀制度和監督監管,在認證行業發展方向上做好掌舵人。
三、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存在問題
全面剖析我國制性產品認證制運行現狀,就會發現在主管部門、認證機構、檢驗機構、監督機構和認證市場主體之間還存在著問題,如法律法規等相關制度如何對各環節進行規制、監管執法過程中存在不合法不合規現象、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體系本身缺陷等。從認證制度的目的、邏輯、發展方向出發,從宏觀到微觀對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作出清晰的認識,尤為關鍵。
(一)立法體系層面
我國對認證工作提供清晰的法律法規立法依據,《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主要是從法律原則、質量標準出發,并未對認證規范作出相應立法規定。立法層面的規范具有更高的法律位階,從法律制度規定認證機構和市場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對認證市場主體、認證機構、檢測機構以及其具體認證類型、認證程序、認證機制、各方法律責任進行規范
就法律體系整體而言,我國涉及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規定在10多部法律法規中,部門規章更是數量眾多,而且對強制性產品認證的規定只是很少的條文提及,大多是對認證的合法性和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在這諸多法律規定中就存在規定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現象。
(二)制度執行層面
認證監管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發揮系統性監管職能。國家認監委(CNCA)名義上是國務院授權履行統一監督管理和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的主管機關,法律賦予其監管職能在于其便于統一牽頭協調和集權性的行政干預,但實際上,國家質檢總局與其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國家認監委是質檢總局管理的副部級單位,認監委主任兼總局副局長,有內在的附屬性和依存性特征。
(三)認證有效性層面
我國政府在認證認可領域的監管處于“強監管”的狀態,監管依據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認證規范和實施規則,自2002年以來組織了十幾次的專項執法,應該說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但從近年頻發的安全事件和社會的消費心理來看,認證制度其績效是值得懷疑的。
四、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完善的思考與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效力通常指法律所具有的約束力和保護力,具體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其調整對象所發揮的普遍性的支配力量。與法律的實效不同,法律效力是內在于法律本身的要素,是判斷法律存在與否的標準。針對法律效力的來源在理論上有著不同的觀點,法律實證主義者通常持一種邏輯的效力觀,認為法律效力來自法律體系總體,與具體法律規范的內容為何無關,甚至與法律規范內容道德與否無關。
(二)完善產業競爭制度
產業政策的運用必須慎重,若對產業發展施加不當干預,有可能損害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也會損害整個產業體系的合理性。在產業發展中,除了需要對高科技、高風險或新興行業加以干預外,政府應該慎用產業政策,而更多依賴市場的自發調節,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以此促進產業發展進步。所以,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背離的。
(三)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認證信息的只有公開才有價值,才能為市場主體增加競爭優勢和競爭利益,不真實或扭曲的信息具有負的外部性。不穩定性。獲證企業在取得合格評定的認證證書以后,產品質量或者體系的持續保持必須有賴于其持續遵守認證時的要求和規定。否則,認證合格證書顯示的信息會處于不確定的狀態。
五、結語
建立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需要加強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圍基礎,科學規范強制性產品認證機構,完善強制性產品監督責任制度,推動強制性產品認證法治化建設,還社會和國家消費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昌麒主編.《產品質量法學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范晶晶.“當今國際市場產品認證制度現實問題及解決路徑探析”,《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3] 程虹.“我國經濟增長從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宏觀質量研究》,2014年第3期.
[4] 程虹,陳昕洲,羅連發.“質量強國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宏觀質量研究》,2013年第3期.
[5] 徐士英.“中國競爭政策論綱”,《經濟法論叢》,2013 年第 2 期.
*項目課題:本文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學術新苗項目資助,是“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地方實踐與探索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侯世卿 劉俊岑 劉勰垚 魏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