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忠
摘 要:山東省臨沂市為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貫徹了黨的各項政策規定,減租減息運動便是其中之一。抗日時期的臨沂農村地區,土地占有權不均衡,地主數量龐大,同時租佃形式繁多,農民處于不利地位。針對這種情況,沂蒙抗日根據地采取了清查地主、減輕租額、降低利息等措施,促進了減租減息運動的順利完成。
一.沂蒙地區的農村概況
抗日戰爭前期,土地管理失衡,經濟條例紊亂,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地主手中,農民喪失大量土地,貧下中農的數量劇增。沂蒙地區也不例外,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土地占有權不均衡、租佃關系復雜、借貸關系復雜這三個方面。
1.土體占有權不均衡,地主數量龐大。
沂蒙地區由于長期以來的封建壓迫以及地形限制,使得土地所有權問題愈加尖銳。沂蒙地區的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在平原地區,土地及總現象較為嚴重。在魯南平原地區的藤縣,人口數量占5.12%的地主,擁有66%的土地,而占人口總數91.48%的貧下中農,只占有了28%的土地。在東部濱海地區,日照縣有地主2056戶、12217人,占有土地25.62萬畝,人均20.76畝。而占人口總數57%的貧農、雇農僅有全縣23.7%的土地,人均僅0.96畝,地權矛盾可見一斑。山區也不例外,根據土改前中共沂水地委的調查顯示,地主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3%,有著全區25%的土地。富農占總人口的2%,擁有土地占全區10%,中農占人口總數的35%,擁有全區32%的土地,余下的貧農、雇農占人口總數的60%,僅有土地總量的33%。從土質來看,梓河、蒙河等流域兩岸的肥沃良田也多為地主富農把控,貧農、雇農僅擁有少量山脊薄地苦苦支撐。這樣的土地集中情況形成了沂蒙地區普遍的租佃、借貸關系,階級矛盾日益復雜。
2.租佃形式繁多
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致使大量農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成為佃農。在沂蒙地區,租佃形式普遍而繁多。據統計,平均有租佃關系的村莊占村莊總數的95%,平均每村有出租戶3至5戶,承租戶有5至10戶。在普遍的租佃關系下,衍生出了多種租佃形式。租佃又可分為“地租”與“雇工”兩個部分。地租是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一為“干提鞭”,佃戶按牛分田,農本與工錢皆由地主發給,收成后基本是佃農與地主按照“一五”或“二八”分成;二為“拍牛客”,農本由佃戶出,耕牛由地主出,產量除開份子糧與種子量后,地主與佃農其一是定租制度,及在租佃形式締結前就規定好六四分成。三為勞役地租。多是靠近地主而居的小佃農,有的為地主看管墓地、園林、祠堂,有的負責打更之類的雜活,以此代替地租,卻幾乎等同與奴仆。四是定租制,租額一般為總收成的50%到70%,這種形式以實物租額為主,也有個別地區采用貨幣與工役的方法,抗戰前一般為每畝8-10元。
二.對佃農利益的保護
減租減息運動雖然是圍繞地主與佃農雙方面之間的政策,但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導致了雙方既得利益的不均衡。佃農廣受壓迫。有鑒于此,自1940年3月,臨沂抗日民主政府在蒼山縣成立后,沂蒙地區抗日根據地根據實際情況,打擊豪強地主、減輕租額、降低利息,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1.打擊豪強地主
地主階級歷來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日戰爭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有龐大物力財力支撐的豪強地主成為了抗戰的重要吸納對象。減租減息運動伊始,毛澤東便在《新一輪政策》中指出,“一方面規定地主實行減租減息,另一方面要規定農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權與財產權仍屬于地主”然而,在開展普遍斗爭的情況下,雙減運動的進展勢必會涉及到農村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這一基本問題,觸及到地主階級的利益,引起地主的反抗。這些反抗形式是多樣的:明減暗不減、消極抵抗,拖延時日、隱瞞實情,欺騙雙減工作人員、曲解法令,肆意造謠,更有甚者相互聯合為統一戰線,威脅佃農乃至工作人員。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選派干部檢查雙減情況,調查地主壓迫農民的事實,在群眾中開展“誰養活誰”的思想教育,開展雙減運動,打擊豪強地主。召開群眾大會,進行說理斗爭,組織佃戶和雇工上門要求,以群眾沒飯吃到地主家吃飯,佃戶集體到地主家住,雇工集體罷工,通過這類斗爭,不僅達到了雙減目的,還增強了佃農雇工的組織性。
1944年3月,山東分局組織工作團進駐大店,經過調查研究,運用經典事例,大張旗鼓地進行了“誰養活誰”的教育,隨后整頓了黨組織和群眾組織。在此基礎上,按照有關法規,對地主區別對待,有重點地打擊了反動地主。5月19日和28日,工作團兩次召開有3個縣群眾參加的斗爭大會,清算了漢奸、惡霸地主莊英甫等欺壓人民和殘酷剝削農民、抗拒“雙減”的罪行。大店的查減涉及到3縣10區64村,有612戶農民得到了退回的租息,莊氏地主被迫減租土地8262畝,減租糧78430斤。
2.減輕租額
高額的租金往往使得農民望而生畏,針對沂蒙地區以往地主們的高額租金征收標準,1940年9月2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審議通過了省戰工會《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確定了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抗戰,創造并鞏固根據地;實施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實行“雙減”,改善人民生活等12項工作。11月11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通過并公布了《減租減息暫行管理條例》。其中規定,“地主土地收入,不論租佃、半種,一律照原租額減少五分之一”,
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布《關于減租生產擁政愛民及宣傳十大政策的指示》,指出:各根據地的領導機關必須責成各級黨政機關檢查減租政策的實行情況。凡未認真實行減租的地區,今年一律要減租,凡是減租不徹底的今年必須徹底減租。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公布了《山東省租佃暫行條例》和《山東省改善雇工待遇暫行辦法》。《條例》規定,凡公私租佃之土地,均需實行“二五減租”;承租人于減租后,其應納之租額需按約交清,不得抗不交納;定租(定額地租),因天災人禍致使收成之全部或大部被毀時,得由雙方協議減付或停付地租,如有爭議,由政府調處之;承租人因確實無力交納,積累至三年以上至欠租,得予免交,如有爭議,由政府調處之;減租后,救國公糧由業佃雙方承當,土地稅由所有人承當。
3.降低利息
1940年11月11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通過并公布了《減租減息暫行管理條例》。其中規定“錢主之利息收入,不論新債舊欠,年利率不得超過一分五厘(即15%)”。這項規定,被稱為“五一減租、分半計息”。
1940年4月20日,臨沂店子村佃農召開會議,要求取消地主對佃農的額外剝削,實行“分半減息”。
減租減息運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意在統一抗日民族戰線下實行的土地政策,圍繞著封建土地租佃制度,減租減息運動重新構建了鄉村租佃合作體制。沂蒙抗日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政府堅決貫徹了這一政策,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的發展,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啟云.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減租減息[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2]中共臨沂地位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編.憶沂蒙--臨沂地區黨史資料第二期[M].山東:中共臨沂地位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1983.
[3]中共臨沂市黨史委.臨沂黨史資料[M].山東:中共臨沂市黨史委,1986.
[4]中共山東省黨史委.山東黨史資料[M].北京:中共山東省黨史委,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