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微觀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家庭債務對幸福感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且非銀行貸款的負面影響更為顯著。家庭債務規模越大,越會降低家庭的幸福感。縱然,家庭負債能夠平滑收入、促進消費而提高個體福利,但也可能帶來相應的財務壓力從而降低福利水平。而高收入群體的負債主要來自銀行借貸,銀行借貸則顯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關鍵詞:家庭負債;居民幸福感
一、前言
中國人的理財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發生改變,大部分中老年人喜歡存錢,不樂意欠債并且對消費一直保持著謹小慎微的態度,而現在的年輕一輩,他們比老一輩會花錢也更樂意去消費并且還存在貸款消費。家庭債務是一個家庭平滑消費與收入的重要手段,伴隨著我國金融和消費市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參與金融借貸。
近年來,家庭收入增多,資產日漸增多,所以家庭敢、并且有能力去承擔高負債。但是一旦家庭收入下降,資產開始貶值,隨之而來的就是家庭的承擔債務能力下降,變得不可持續,債務會因資產貶值消耗而愈顯繁重,進一步降低家庭生活水平和質量。這樣下去,必然對家庭的主觀幸福感造成影響,降低家庭的福利水平。
二、文獻綜述
與本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文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家庭債務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和健康方面的文獻;二是主觀幸福感方面的研究。
一些醫學的研究認為,債務問題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焦慮和心理問題(Reading and Reynolds,2001;Jenkins etal.,2008)。近期的經濟學研究也發現,債務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成立的(Gathergood,2012),債務所帶來的主觀上的經濟壓力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顯著的(Selenko and Batinic,2011)。當然,也有少數研究發現債務能夠對人的心理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有的文獻發現教育和信用卡貸款有助于提高青年人的自尊(Dwyer et al.,2011)。
負債會給人帶來財務壓力,這種壓力會帶來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問題,諸多的文獻都表明身體與心理的健康跟幸福感之間存在重要關聯(Dolan et al.,2008),如果壓力越大對幸福感的影響就會越大。由于人處于壓力之中,焦慮家庭債務問題,情緒自然受到影響,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抑郁(Sweet et al.,2013),這些都直接減損了幸福感。現有一些文獻也認為,窮人更可能因為債務而遭受幸福感下降(Berger et al.,2016)。
目前國內還缺乏有關家庭債務對人的心理福利或者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就國外的研究來看,也還少有直接關注家庭債務對幸福感的影響。鑒于此,筆者擬對家庭負債與幸福感關系展開研究。
三、家庭債務對幸福感的影響機制
筆者認為,家庭債務影響幸福感主要通過以下三個作用機制:一是基于信貸而增加消費或收入;二是通過影響后期的支出影響幸福感;三是通過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和健康等影響幸福感。
其一,借貸行為的發生能夠對幸福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目前我國居民的消費信貸來講,主要多用于購買住房、汽車、家電等,這些都是在多期中持續享用的,因而有助于提高幸福感。不過,對這種提升作用也不能夠想象得過于樂觀。如果債務形成是因為生產經營性借貸,則能夠提供初始資金以促進家庭的創業,或者緩解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壓力以渡過難關,這都有助于為家庭帶來更高的收入,從而提高幸福感。從信貸角度看,由于得到了資金支持,家庭債務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其二,支出方面的影響。前期的借貸行為而產生的負債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分期或者一次性還清,必然要求后面各期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償債,這樣總收入中可以拿來進行消費的部分就減少了,這會降低幸福感。如果較多地擠壓了消費以至于實際降低了家庭的生活水平,這種負面影響就會很大。
其三,情緒、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影響。負債會給人帶來財務壓力,這種壓力會帶來心理和健康方面的問題。基于財務壓力,有些人就要更加辛苦地工作,這必然減少他們用于娛樂休閑和體育鍛煉的時間,甚至影響體檢和及時就醫,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由于工作的壓力也可能減少睡眠時間,或者由于焦慮債務與工作而影響睡眠質量,忙于工作而減少休息也會直接影響健康。從債務會影響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這個機制來講,家庭債務會降低主觀幸福感。
綜上,家庭債務對幸福感的影響包含正反兩方面的效應,最終的總效應就取決于這兩種效應的大小。
四、實證討論
1.模型設定
為更加嚴謹地考察家庭債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計量模型來進行分析。本文以家庭的主觀幸福感為被解釋變量,以家庭債務為核心解釋變量,并且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變量。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家庭債務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檢驗分析。
2.模型結果分析
在模型估計結果中,家庭債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表明有家庭債務對主觀幸福感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家中負債越多,主觀幸福感就越差。與此同時,就債務的不同來源而言,銀行負債對家庭主觀幸福感的符號為正且顯著,而其他負債符號為負也顯著,這表明對銀行的債務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而非銀行債務則產生了顯著負面效應。綜合上述結果可以總結為:家庭負債顯著降低了主觀幸福感,但這是由非銀行負債帶來的,而銀行負債能提升幸福感。
3.影響渠道分析
第一,家庭債務確實促進了消費增長,因而有助于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國內一些研究發現信貸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林曉楠,2006;樊向前和戴國海,2010),當然也有一些發現是有顯著作用的(韓立巖和杜春越,2012),這可能跟他們使用的數據、時間、群體等都有一定關系。從本文的數據樣本來看,信貸能夠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
第二,家庭債務越大則支出壓力越大,家庭債務確實給家庭支出帶來了財務壓力,而支出壓力對幸福感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所以家庭債務通過這個渠道顯著降低了幸福感。
第三,家庭債務對健康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對情緒也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但銀行負債對情緒無顯著影響。綜合而言,家庭債務確實通過影響情緒和健康而貶損了幸福感。
綜上,家庭債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取決于這三個渠道綜合作用的結果。盡管家庭債務通過提升家庭消費而提升了幸福感,但由于同時帶來了財務壓力,影響了個人情緒和身體健康,又降低了幸福感。故最終來講家庭負債對幸福感呈現出負面效應。
五、結論及建議
1.結論
就理論而言,家庭債務對幸福感具有正反雙重效應。但本文所用的數據樣本顯示,目前家庭債務對幸福感總體帶來了不利影響,不過這些負面效應是由非銀行負債帶來的,銀行負債并沒有造成顯著負面效應。隨后,分析了家庭債務影響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三個渠道,而家庭債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取決于這三個渠道綜合作用的結果。
2.政策建議
鑒于本文的研究結論,現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首先,提高普通家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機會,這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是有積極意義的。銀行信貸和非銀行信貸具有替代關系,信貸需求如果難以從銀行獲得滿足則必然通過其他渠道獲取,但這些借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期限相對較短以及利率較高)會顯著降低幸福感。
然后,特別關注收入較低群體的銀行信貸支持。讓低收入群體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從銀行獲得信貸,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更高的信貸額度,從而替代部分高利率和短期限的非銀行借貸,借此達到提升幸福感的效果。
最后,銀行信貸是能夠發揮顯著的福利提升作用的,但目前看來還僅僅對于中等收入階層產生了效果。進一步地促進整個社會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大,改變現有的社會結構,進一步提升國民幸福感。
作者簡介:
逯曉翠(1993-),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碩士,經濟計量模型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