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大多數人傳統印象中單純使用冷兵器的古代戰爭不同,壬辰倭亂時的軍隊已經進入了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在戰爭中,火器的使用已經普及,并對雙方的戰術乃至戰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得知,明軍火炮先進而日軍善用火槍。那么,作為參戰方之一的朝鮮,火器的技術特點以及與日軍的火器對比又有什么特點呢?在于日軍的對抗中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當前我們對壬辰倭亂戰爭的回顧通常集中于“廟堂之上”的軍陣攻伐,以及政治外交的博弈。現在,不妨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在士兵手中的兵器上,感受其中的魅力,思考其對當時乃至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壬辰倭亂;火器;朝鮮;日本
朝鮮的火器
朝鮮制造火器由來已久,早在1377年高麗王朝時期便設立了專門的制造機構——火筒都監。在高麗王朝統治末期,為了抵御倭寇對朝鮮沿海區域的掠奪入侵,將領崔茂宣臨危受命,就任火筒都監總管,立即防治了大批明朝的各式火器。最后在1380年,100艘裝備了火器的朝鮮戰船在鎮浦附近摧毀了來犯的由500余艘戰船組成的倭寇艦隊。
在李氏朝鮮建立后,改設置軍器監繼續制造各式火器。因為與明朝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朝鮮的火器上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看見一些明朝火器的影子。比如“火車”就與明朝火器“一窩蜂”類似。這里說的“火車”并不是我們現在所指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火箭發射裝置,即通過火藥的反作用力將箭矢推出殺傷敵人。可以比喻為古代的火箭炮發射車。1451年朝鮮造出了能一次性裝載100枝神機箭的火車,并在壬辰倭亂中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可以搭載勝字號銃筒15具。據史料記載,這種新式火車曾在幸州山保衛戰中被使用,給予了日軍較大傷亡。
朝鮮的火器另一個特點是呈系統化。朝軍將火炮以及銃筒都按口徑的大小分為了天、地、玄、黃幾個等級。按當代觀點看來,有一種將火炮按不同口徑進行軍屬火炮、師屬火炮進行劃分的意味。此外還有勝字號銃筒,據史料記載其基本口徑為16毫米至18毫米,銃身長55厘米到60厘米,射程約為200米。按照尺寸來說勝字號銃筒已經可以劃分為單兵武器,其重量輕,攜帶方便,火力強,在近距離戰斗中的優勢較為明顯。此外,朝鮮的銃筒不同于傳統的火炮發射彈丸,還可以用來發射箭矢。按照《國朝五禮序例》記載,這種特殊的“炮射箭”以原木或竹子制成,末尾加有鐵片,發射時箭的大部分露與炮管外,利用火藥的反作用力將箭射出。這種武器在海戰中發揮了其強大的威力,可以說是古代版的“反艦導彈”。壬辰倭亂之時日式戰船不同于中朝聯軍的戰船,其戰船是由幾段結構拼接而成,船體并不結實,一但被這種“炮箭”命中龍骨位置,整艘船的覆滅便在旦夕之間。
日本的火器
在壬辰倭亂期間,日本火器存在著輕武器(鐵炮)強悍無比,而在重炮領域卻遭到中朝聯軍碾壓的特點。在明軍攻克平壤的過程中調集重炮轟擊城墻給敵對雙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日軍精良的輕武器又屢屢給中朝部隊造成了較大傷亡。
由于日軍在火炮領域實在是乏善可陳,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火器便是被稱作鐵炮的火繩槍。最早在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漂流到了日本九州島南部的種子島,當地領主對隨船攜帶的火繩槍很感興趣,并命令仿制,與第二年仿制成功,隨后火繩槍,或者可以稱呼他的日本名字鐵炮,就這樣乘著日本戰國時代的大潮,傳播到了日本的每一個角落,在列國的紛爭中大放異彩。
鐵炮作為熱兵器,相對于傳統武器而言其優點毋庸置疑。在其有效射程內可以給士兵造成巨大的殺傷,鐵炮的出現讓尊貴的日本武士身上華麗的鎧甲成為了可有可無的無聊玩具。
但是,鐵炮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鐵炮作為火繩槍,激發需要明火點燃火藥,而作為引信的火繩在雨雪天氣中又及其容易受潮,鐵炮就將無法使用。而且鐵炮的裝填再發射過程也極為緩慢,訓練有素的射手再發射下一發也要折騰1分鐘。此外,鐵炮的射擊精度也不高,在日本戰國時期由鐵炮造成的殺傷大多是范圍射擊或者是流彈致死,而不是精確的狙擊。
因為鐵炮存在的這著以上的特點,為了盡可能的揚長避短,日本大名織田信長創造了一種叫“三段擊”的戰術,即將鐵炮部隊分為三列部署,依次進行射擊、裝彈,從而提高了火力延續性。日本戰國時期最令火繩槍大放異彩的是1573年的長筱會戰中,織田信長利用3000鐵炮兵將號稱“戰國第一雄兵”的武田勝賴的甲州騎兵團打得尸橫遍野,武田家七成以上的將領戰死,此役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格局,從此鐵炮名揚天下。
到了壬辰倭亂時期,鐵炮已經成為了日軍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鐵炮部隊掩護下,步兵騎兵的混成部隊發起沖鋒成為了日軍的主要進攻戰術。戰爭初期,而射程遠,穿透力強的鐵炮更是一度占據了上風,給朝鮮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以及心理上的威懾。
但是到了海戰中,日軍對鐵炮的依賴則成為了其劣勢。海戰中兩軍艦隊往往相距較遠,鐵炮在遠距離攻擊時就會暴露出攻擊距離與威力不足的特點,而朝鮮海軍則裝備了大量火炮以及各式火器,可以在遠距離上有效的攻擊日本艦隊。日本海軍屢次被李舜臣將軍率領的朝鮮海軍擊敗,不得不說有雙方武器差異的因素。
本文簡單介紹了朝鮮語日本雙方的火器以及在使用上的各自的特點。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朝鮮的火器傳承自中國,在火炮一類的重火器上更加突出,所以在整個戰役層面以及海戰中更占優勢。而日軍在火炮層面則是劣勢,而其單兵則依靠鐵炮占據了一定火力優勢,導致其在小規模沖突占據著優勢,在更大額戰役層面以及海戰中則處于劣勢。雙方火器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場戰爭的走向。希望本文可以給對壬辰倭亂這一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以啟迪。
參考文獻:
[1] 崔官,壬辰倭亂——四百年前的朝鮮戰爭,2013年
[2] 柳成龍,懲毖錄
[3] 柯勝雨,萬歷東征,2017年
作者簡介:
張正陽(1997-)男,吉林省四平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朝鮮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