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鵬翔 曾思敏 肖曉燕
摘 要:蒼蠅館子是“點”,由美食巴士串成“線”,一組組寓意特別的公交線路盤桓交錯,構成以逛-吃為主題的“面”。在天府之都,美食旅游之“點-線-面”所涵蓋的人生百態,是鮮活的人物,是淡淡的鄉愁,是平凡時光中的亮色,是無處不在的人情。
關鍵詞:成都;蒼蠅館子;美食旅游;城市文本
《這才是成都》中有這么一句歌詞:“高檔的餐廳都要不得,好吃的館子叫蒼蠅(兒)。”謝帝在他的創作中不遺余力地贊美了家鄉的“蒼蠅館子”。私以為,“蒼蠅館子”不僅指館子里很可能有蒼蠅,更喻指館子里的客人,他們就像蒼蠅一樣貪吃、嘴刁、挑剔,飛來飛去四處覓食,圍坐在巷子里,小桌邊,“搓它的手,搓它的腳呢”。
據江樹《成都的蒼蠅館子》所載:
“蒼蠅館子的說法,最初僅見于成都,是文革后期才形成的市井俚語,特指陋巷中的小飯館。在上世紀的成都話中,飯館是各有稱謂的,開在鬧市中的大店叫酒樓,海派叫餐廳;夜間出攤的叫鬼飲食,其中只賣腌鹵和涼拌菜的又叫冷淡杯;同樣是條件簡陋的小店,倘若開在鄉村,就叫做幺店子,只有開在城區內小街僻巷的小飯館,才叫蒼蠅館子。從這稱謂便知,蒼蠅館子的煙火氣與草根氣質,是與生俱來的。”
具體要怎么理解這四個字的豐富內涵呢?想必簡單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好吃,但不一定好吃死了。
2.好臟,但不一定臟死了。
3.好便宜,但肯定是便宜死了。
先看味道,“川菜忝列中國四大菜系,烹飪繁復,口味眾多,常見有咸鮮、家常、麻辣、糊辣、魚香、姜汁、怪味、椒麻等二十余種味型。”但在民間,川菜特點被簡化為“麻、辣、鮮、香、燙”,這也是蒼蠅館子菜肴的普遍特點,用時下的流行語說,就是重口味。“成書于東晉時期的《華陽國志》記述了1600年前的成都就是‘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特點,這與四川盆地多陰多濕的氣候相匹配,而今天的蒼蠅館子正是準確地傳遞了這一地域美食特征。”
單憑重口味一招,蒼蠅館子還很難在成都本地三萬余家各類餐館中脫穎而出,只有在烹飪上精工細作才能贏得口碑。比如號稱“成都最牛蒼蠅館子”的明婷飯店,有一道叫豆腐腦花的特色菜,將豆腐和豬腦都汆水去掉豆腥和膻味后,要加入二十多種調料炒制,其中特別要加入雞油以保證豆腐和腦花的鮮嫩,整個烹飪過程中,勾芡達三次,火候也各有不同,功用分別為增香、入味、收水,其工藝難度不亞于高檔酒樓的大菜。這便是第一點,好吃。
再看環境,蒼蠅館子扎根于成都,大部分總是裸陳于市井氣最重的街頭巷尾,夠地道,夠草根。如果說高檔的酒樓、餐廳被判斷為“合法公民”,那么不少既無營業執照又缺少衛生許可證的蒼蠅館子就是“狂野黑戶”了。當然氣象變化、時令更替,免不了偶爾會看到一兩只如假包換的蒼蠅,但老板們大多都有典型的成都人光圈,有自己的驕傲和個性,健康衛生的標準比部分“非蒼蠅類餐館”只高不低。況且近年來隨著蒼蠅館子們名揚中外,其中更是出現了網紅“吃鏟鏟串串香”這樣的清流。據悉其入選蒼蠅館子50強的核心競爭力是太干凈,有潔癖和強迫癥的老板連每桌的裝簽桶用后都要求馬上清洗,用機器吹干后才供下一桌客人使用,更不用說廚房、冷柜,實在討喜。
最后要夸一夸蒼蠅館子的親民廉價,如華興街雨田飯店,紅燒肉10元,
荷葉燒排骨12元,還有免費的泡菜更是一絕,曾令很多老外流連忘返。試想一個人花費10來塊便能吃得很舒服,下館子達到這種性價比水平,不僅能大大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成就感,更讓食物的美味度和餐館的可愛度蹭蹭上漲!
每個蒼蠅館子都是鮮活的社會樣本,是了解成都的最好途徑。它們不少還保存著迥異于現代的傳統,讓食客觸碰到十年前乃至上個世紀的城市基因,比如穿斗式的川西民居,舊式家具、器皿,還有傳統的烹飪和不絕于耳的俚語。“這不是刻意做舊的文創包裝,而是即將在大一統現代規劃建設下消失的成都特質,是這個城市的本真。”
2014年底,帖子《154路,一輛開往成都蒼蠅館子的小巴》爆紅,原帖點擊率超過8萬,被“吃貨”們瘋狂轉載。成都154路公交線路沿途的明婷飯店、華興煎蛋面、雨田飯店等成都人熟悉的蒼蠅館子紛紛上榜。被一輛小巴串起來的沿途美食,吸引網友邊逛邊吃。
這樣一路平凡的公交車,可能我們甚至從不曾留意過,卻仿似一條帶子,串起了一座座蒼蠅館子。荷花池站→華興街站,18站,每一站都是不同的味道。然而成都這種串起街巷美食的小巴又何止154路這一條?打開導航,內環126路,一環34路,二環K2路,56路,還有地鐵2號線前來報到!沿途香噴噴的火鍋,市井串串和蒼蠅館子,還有各種地道江湖菜……生長或旅居于此地的人們,有如一輛輛日日滿載而歸的小火車,歡愉且滿足。
立足于更學術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看待“蒼蠅館子”與“美食巴士”,那些靜態的小店和動態公交車,是巴特眼中“符號的集合體”,是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文本。
據《城市和城市文化》一書,城市文本既可以單獨加以閱讀,也可以相互結合著閱讀。“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那些‘話語、象征、隱喻和幻想(Donald 1992:422)——通過它們,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活被賦予特定的文化意義。”在“意義的編碼與解碼”中產生了互動,城市的使用者主動的參與到與城市空間的對話之中。
關于美食線路的發掘與美食攻略的產生,可濃縮概括為一句“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城市文本是被體驗的,被人們以數不勝數的、高度個性化的方式加以解讀。
《154路,一輛開往成都蒼蠅館子的小巴》被各大微博瘋轉,引爆網絡熱議之后,網友們也捧出了更多熱門的蒼蠅館子名單。
各種美食攻略有如雨后春筍,而事實上正是通過“游蕩”和“觀覽”,通過創新、補充、整合這些行為,城市的景觀被人們閱讀并闡釋著。更進一步說,城市文本隨著個人歷史的變遷被闡釋和重新闡釋了。
其實更早在2008年,中國國際旅游美食節便出版了成都第一部卡通版美食地圖《吃通成都》,主要內容包括成都市美食地圖和成都不得不吃的300道美食資料,以及相關指標注釋、地圖說明等文字信息。按照中餐、小吃、火鍋、西餐的分類方式列出美食,詳細注明商家地址、聯系方式、菜品介紹,游客可以在地圖上輕松找到所喜愛的美食。這類創意手繪地圖有別于我們通俗認知里公正傳統的地圖,是在“存在著其它象征、意識形態和物質方面的考慮背景之中” 被生產出來并加以閱讀的。
“吃在中國,味在成都。"談到這里不難發現,以“逛-吃”形式為主的美食旅游,才是成都飲食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精髓所在。
據張源《成都美食旅游研究》一文,美食旅游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以品嘗美食為主要旅游動機,到異地享受和體驗美食為主要旅游經歷,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來輔助美食旅游的具有文化和休閑等屬性的旅游活動。”
這種新型旅游形式是民俗旅游的一種,重在“參與"。“將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探究當地的飲食文化,包括欣賞美食藝術、烹飪方法、美食體驗、飲食禮儀、器皿器具等。旅游者不僅僅追求飲食文化方面的體驗,而且更渴望享受和參與這個過程。”因而廣大食客尋幽訪勝,花費大把時間制作美食攻略,力求嘗遍犄角旮旯的蒼蠅館子們,乃至于排起長龍也興致盎然,便不足為奇了。
成都獨特的美食文化是美食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獨特的飲食材料、飲食習俗以及歷史文化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美食旅游資源,是國內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模仿和取代的。
蒼蠅館子是“點”,由美食巴士串成“線”,一組組寓意特別的公交線路盤桓交錯,構成以逛-吃為主題的“面”。在天府之都,美食旅游之“點-線-面”所涵蓋的人生百態,是鮮活的人物,是淡淡的鄉愁,是平凡時光中的亮色,是無處不在的人情。
參考文獻:
[1] 江樹.成都的蒼蠅館子[J].中國三峽,2016(02):110-111.
[2] 張源.成都美食旅游研究[D].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