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城市土地空間逐步縮小,規劃人員應當結合土地資源的分布與儲量,來規劃應用土地的工作方案,在規劃土地應用方案的過程中,使用科學的規劃理論是非常必要的。規劃土地利用方案時,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土地應用需求,還要考慮到土地資源蘊含的應用價值,對影響土地利用活動的因素進行有效地把控。現探討規劃工作的本質他,同時針對土地利用需要展開多維規劃工作。
關鍵詞:規劃本質;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多維思考
當前的很多社會規劃活動都需要有規劃工作的支持,前期規劃是準備階段的核心任務,可以使社會資源應用工作更加有條理,確定規劃目標之后,所有的規劃行為都能夠保持正確的方向。而在規劃中,工作人員還應當權衡利弊,對變動的規劃環境進行把控,減少規劃活動中的成本損失。利用土地資源時,同樣應當預先規劃,在科學的規劃理念的指引下,規劃者可從多維的角度來處理利用與規劃土地資源的問題。
1土地規劃工作的本質
如果規劃者想要掌握規劃工作的本質,就必須先對其價值進行認識,進而明確活動本身深藏的內在特性。規劃者制定目標之后,需要以該目標為核心,安排相關的規則,并確定行為與互動,同時還要參照社會這這種大環境的變動,適時地對規劃方案展開適當地調整。
未來導向性是規劃工作的基本特征,規劃這種活動是獨屬于人類社會的,人類在一定的目的與意識的驅使下,主動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打造人為環境,其一般具有數量比較多的參與者與整體目標。展開規劃時,規劃人員需對未來發生的情況進行預測,同時還需要調整相關的建設方法,安排活動行為,不斷縮短與預設目標之間的距離。但是規劃方案之中的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已經設置的目標被有效達成,規劃人員會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增設全新的目標。同時如果環境出現了變化,也需要調整目標,所有的規劃行為都應當以背景條件為準。
規劃活動還具有未來導向性,盡管未來的發展情況與環境變動均存有不確定性,但是其變化均是有規律支持的,當前的社會已經決定了未來社會的變化方向。這也是規劃者在預測規劃變動情況時所需參考的重要對象,盡管變化因素是不確定的、難以掌控的,但是規劃工作創設的結果卻應當是確定,否則是難以指導后續的建設行為的。決定未來變動情況的因素包括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兩種,其中發揮決定性影響的主要為不可控因素。
當前的社會中的規劃工作已經有了信息資源這種支持物,因此規劃工作的確定性與合理性均有所增強,盡管如此,規劃者仍舊應當正視規劃過程中的改進工作,在實施規劃的工作中不斷調整方案,使其滿足最優規劃目標。
2持有科學的土地規劃與利用觀念
結合國家土地資源,在一定的區域范圍之內,有序地開發與應用土地資源,兼顧社會經濟發展與環保建設工作,將更優質的生存環境提供給當代人。規劃土地的相關開發活動方案時,不僅要結合區域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同時還必須要將幾種規劃工作理念進行有機結合,形成適合土地資源的規劃開發系統,規劃工作的過程也可以被當做一種消除疑惑與不確定因素的過程,規劃者應當通過不斷地學習來獲取新的規劃知識,使規劃方案可以具有更強的可參照性。規劃工作中同樣充斥著調解元素,不同的主體的利益出發點不同,規劃工作能夠支持協調多方利益,實現共贏的規劃目標。
利用科學的規劃觀來支持土地規劃工作也是規劃前期重點準備工作之一。土地資源代表并非某一方的立體,而是作為公共利益而存在,土地相關的國家政策直接影響規劃工作的展開方向。規劃行為需要有政府主體的支持,一些規劃行為的出發點是為相應的政策服務,這種資源管理活動并不等同于技術類的活動。
整體性。土地數量有限性與土地需求增長性要求規劃必須從國民經濟整體的角度,在全部土地資源的層面上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兼容性。土地利用規劃目標是多維的,規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多維目標之間協調,以及多種技術和手段的采用。折衷性。由于土地面積的有限性致使土地資源分配方案具有折衷性,使土地利用規劃成為各部門各業用地的滿意方案,但不追求最優方案。動態性。由于規劃本身的不確定性、灰色性,要求規劃實施中的主客觀情況一成不變是不切實際的,規劃要在實施的反饋中定時修正。當然,為了克服修改規劃的隨意性,必須遵守法定修改程序。
正如任何規劃一樣,土地利用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其對未來土地利用的導向性。為此,要解決主觀與客觀、現時與未來、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問題,集中反映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首先應將規劃實施階段視作規劃過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完成有待于規劃的實施。
3多維思考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的客觀必要性基于土地面積的有限性與土地需求的增長性。協調不同區域不同時空土地供給與土地需求量是土地利用規劃的核心問題。尋求符合區域特點和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約束下最佳或滿意的土地利用決策方案就成為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是在保證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約束下解決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徑。土地利用結構研究可以解決以下兩個相關的問題,即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和實現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問題。土地利用效率可以用平均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量或平均單位產出的占地量來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盡可能降低平均每單位產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量。
土地利用結構是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的重要內容。其內在機制在于各種土地資源用途之間的轉換或變更。土地利用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但也是一個可控系統,即可以通過控制土地利用行為,使之與其相關因素動態協調,從而控制系統的狀態。這已不是傳統的規劃方法所能達到的,為此,迫切要求借助系統工程方法來加以實現,多維灰色規劃方法當是首選。
土地利用類型的轉變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土地質量特性,在土地利用規劃決策過程中應當實現土地利用的多維思考,處理好土地利用中多維交叉關系,如:陸地一海洋,平面一立體,地上一地下,城市一鄉村,數量一質量,已利用一未利用,內涵一外延,粗放一集約,生產一消費,開源一節流,糧食一食物,小農業一大農業,農地一非農地,耕地一非耕地,近期一遠景,代內一代際,自然供給一經濟供給等,樹立科學的土地觀、土地利用觀、可持續消費觀、大農業觀、大糧食觀(食物觀),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下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珍惜和保護土地資源。
4結束語
城市經濟活動需要在土地資源的支持下才能進行,而過少的土地已經無法繼續支持各種生產建設類的大型工程活動,如果想要協調土地應用,就必須要形成科學的規劃理念,保障土地資源的應用價值,本文從規劃工作與規劃的理念理論入手,同時提供了適合土地這種資源的應用建議。無論展開哪一個方面的規劃工作,規劃人員都必須展開多維思考活動,對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后,再對相應的發展與利用時機進行把控,做出最合適的整體規劃與決策。
參考文獻
[1]劉運坤.規劃的本質及土地利用規劃的多維思考.低碳世界2017(9),151-152.
[2]周菊.規劃的本質與土地利用規劃的多維思考.科研2016(5),00048-00048.
[3]房芳.淺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綠色環保建材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