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祥
摘 ?要: 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新時期,領導干部只有充分具備了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職、依法決策,才能更好地推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領導干部,法治思維,依法決策
在1997年十五大提依法治國17年以后,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可以看出我們黨對依法治國越來越重視。在這個新形勢下,一個官員如果沒有法治思維,那他說的依法治國就是空話。為什么?因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決策,依法決策的核心是法治思維。領導干部先有法治思維,才能有法治方式,最后才能有法治結果。也就是人大要科學立法、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要公平公正,最終建立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
一、什么是法治思維
1、什么是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在公共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那法治思維和公共決策有什么關系呢?
2、法治思維和公共決策的關系
法治思維的特點,決策的時候講法律上的合不合法。所謂法治思維,簡單說,就是合法性思維。即使一個決策在政治上很有利,在經濟上很有效益,在道德上也很高尚,但如果違法,也不行。法治社會就要求領導干部用法律思維來思考問題,合法性是考慮問題的前提。比如現在有些地方的領導,經常用違法的方式來做好事,這在法治國家是不允許的,要追究法律責任的。
二、當前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現狀
1、人治思維,不要法治
咱們建國60多年基本可以“一分為二”:前30年基本上是人治,“文革”更是“無法無天”。咱們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人治的歷史,人治思維“根深蒂固”,認為法治思維不適應中國國情,簡單的法治思維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關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后30多年總體是逐漸向“依法治國”走,但法治建設還有很多問題,“人治”思維還很有市場,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還很普遍。
2、特權思維,蔑視法治
過去很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別說法治思維了,起碼的法律意識都沒有,到一個地方或者部門就成土皇帝了,想干啥就干啥,這就是蔑視法律,這對他本人很危險。很多出事的領導都會說:因為不懂法,所以犯罪了。其實他不是不懂法,是沒拿法當回事兒,你不懂法,就敢當領導?法律是啥?法律是國家機器的“操作手冊”,“操作手冊”你都沒看,就敢上崗操作國家機器?這肯定得出事故。
3、行政思維,扔掉法治
誰官大,就聽誰的,法律靠邊,行政思維推動工作靠開會發文件,行政思維變成文件思維,靠文件治國,文件只是一種思想教育和引導,要引導行政行為,得靠法律,因為只有法律才有約束力和法律后果。行政和法律是兩層皮,領導們都在研究文件,不研究法律,都是文件思維,還沒有把法律當成行政的唯一依據,還靠文件行政,將來法律應該是行政的唯一依據,將來要形成一種思路,法律有規定的,就按法律辦,不用再請示領導,只要依法行政就行了。
4、創新思維,突破法治
這是帶引號的創新思維,有些領導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突破法律底線,像國企改革,打著改制的幌子,賤賣國有資產。比如釣魚執法、選擇性執法,你別的都能動腦筋,能創新,能發明,唯獨執法不能。
5、穩定思維,壓倒法治
這是帶引號的穩定思維,穩定壓倒一切,為了穩定,不管啥招兒,好使就行,突破法律底線,影響法治權威。個別領導不依法辦事、干預司法的一個很重要理由就是為了“穩定”和“大局”。
6、應急思維,不顧法治
咱們國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非常多,像地震、水災、SARS、禽流感等等。群體性事件也很多。這些都屬于應急事件,應急管理屬于非常態管理,但非常態管理并不意味著可以“脫法”管理。雖然有《突發事件應對法》在內的100多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先后頒布實施,但是,在應急實踐中,《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沒有很好的貫徹執行,一些地方政府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違反法律規定權限、程序,侵犯老百姓權益。
三、領導干部要有什么樣的法治思維
領導干部要摒棄上面那六種非法治思維,那領導干部具體應該有什么樣的法治思維?
1、應該有規則性思維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本身就是一種規則,規則就是法律規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規則性思維就是,第一做事兒要講規則,第二事先要有規則,事先沒規則,就會有糾紛。
規則性思維用到工作上,就是你干事兒不能隨意,你要事先定規則,按規則辦,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則,一事一辦,你的成本會非常高。
2、應該有權義性思維
權義性思維就是權利義務思維,社會治理中的一切問題都可歸結為法律問題,一切法律問題最終都可歸結為權利義務問題。
前面說法治思維概念的時候,說過法治思維,就是在公共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啥是法律邏輯?就是權利義務邏輯。為什么這么說?道理非常簡單。我們為什么需要法律?我們制定法律想干什么?就是想用法律來保護每個人的權利,這是法律存在的唯一理由。但如果你法律只規定權利,不規定義務,那權利就等于零。從邏輯角度分析,所有的義務都是從權利中推導出來的。但如果你只規定義務不規定責任,那義務也等于零,欠債還錢,不還怎么辦,一定要規定責任,不還抓你,但規定了責任,如果不規定程序,責任也等于零,有責任之后必須規定程序。
3、應該有程序性思維
公權力的行使需遵守一定的程序。“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法律上有一對概念,叫實體和程序,法律也分成實體法和程序法,我們工作中也有實體和程序的問題。比如說這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是教授水平,還是講師水平,這是實體問題,但是你怎么確定他是教授還是講師水平呢,要有個評審程序,這就是程序問題。
按法治思維要求,第一,必須程序優先,我們要學會用程序解決矛盾。第二,程序本身必須是正當的、公正的。如果程序本身就不正當、不公正,那經過這個程序得出的結論,也不可能公正。第三,程序應當有終決。經過司法判決,最終了結的案件,就必須了結,如果錯了,也要按司法程序本身來處理,不能用另外的程序代替司法程序,也不能用信訪或其他程序推翻司法程序。要尊重法律,法律要有權威。
4、應該有原點性思維
什么叫原點思維?就是你的出發點,你的立場,你的出發點是什么,你站在哪個立場,就是你的原點。法治原點第一個就是定紛止爭,提高社會生活的確定性。法治原點第二個就是保障人權維護公民權利。法治原點第三個就是依法治權。
5、應該有平等性思維
我們法院的標記是一個麥穗,中間是個天平。法本身的特征就是平等,所以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這個道理。
那問題來了,到底什么叫平等?我們該怎么理解平等,最重要的平等就是規則的平等,就是國家要有統一的規則,在這個規則面前,任何人都沒有特權,都只能在這個規則里面行使你的權利,承擔你的義務,這才叫平等。這個規則就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