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紅 梁桂娟 魏曉旭

【摘 要】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2例產科患者作為對象,設為對照組,該組行常規護理,對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另選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產科患者作為對象,設為觀察組,以品管圈活動對護理工作進行優化。對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的提升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較低,護理滿意度較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也更理想,較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突出,降低了護理風險發生率,提升了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品管圈;護理風險;心理護理;循證護理
產科(Obstetrics Department)是各醫療機構的主要科室之一,從事女性患者的護理、生產以及疾病治療和研究工作。由于產婦屬于特殊患者群體,在行動上存在一定的不便性,且可能存在產前焦慮、抑郁、疼痛和嘔吐等情況,要求通過有效護理保證患者安全和生活質量。常規護理存在些許不足,研究指出品管圈活動的應用,能夠提升護理工作有效性,筆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2例產科患者作為對象,設為對照組。另選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產科患者作為對象,設為觀察組。對照組62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26.6±1.7)歲。其中初產婦38例,經產婦24例。該組護理人員共7名,均為女性,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26.3±1.3)歲。護齡1~11年,平均(2.3±0.7)年。觀察組62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4~42歲,平均年齡(26.4±1.9)歲。其中初產婦39例,經產婦23例。該組護理人員共7名,均為女性,年齡23~44歲,平均年齡(26.6±1.1)歲。護齡1~12年,平均(2.6±0.4)年。兩組患者、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患者家屬全程知情。
1.2 方法
調取對照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該組行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進行生命體征監測,了解患者血壓、脈搏等指標,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是否患有臟器疾病等,做好手術治療相關準備。同時進行營養方面的加強護理,建議患者適當進食蔬菜、水果以及流質、半流質食物,降低腸胃壓力和嘔吐反應。給予患者和家屬必要的專業知識宣傳,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應對并發癥問題。對于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給予疏導。對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進行記錄[1]。
觀察組以品管圈活動對護理工作進行優化,在上述護理工作的基礎上,以產科7名護理人員成立品管圈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采取老帶新、加強實踐、會議分析、問題改進等四項措施提升護理工作水平。老帶新是指以具備3年以上豐富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作為管帶者,幫助護齡較短的護理人員快速成長,傳授一些重要的護理技巧。加強實踐,是指在基礎工作之外,由管帶者額外幫助護齡較短的護士進行學習,給予更多的實踐機會,在獲取了患者和患者家屬同意后,由護齡較短的護士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并由管帶者從旁指導,糾正錯誤,尋求專業水平提升。會議分析,是指小組每周進行一次例會,對人員的工作態度進步情況進行分析,并對護齡較短的護士進行更多、更具針對性的理論教育[2]。問題分析,是指在周例會的基礎上,了解當前護理工作的不足,分析原因和處理辦法,同時積極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獲取來自患者方面的積極建議,優化護理水平。與此同時,常規護理活動依然持續進行。
1.3 觀察指標
本次調查主要對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的提升情況。其中護理風險包括跌倒、劃傷、感染、明顯疼痛、嚴重的負性情緒等,分為重度、中度、輕度3個級別。危及患者生產和生命安全,為重度風險;影響患者生命質量,為中度風險;帶給患者少許影響,為輕度風險。護理滿意度以百分制問卷進行調查,得分在75分以上,為滿意,得分50~75分,為一般,得分低于50分,為不滿意。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分為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滿分為100分,理論、實踐各5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人員專業性越理想。
1.4 統計學方法
調查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SPSS 21.0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果如表1所示。
2.2 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變化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護理人員專業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果如表2所示。
3 討論
產科(obstetrics department)是現代醫療系統的四大科室之一,從事治療、護理、疾病研究等各項工作,也從事保健等輔助性工作。由于該科室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對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3]。常規護理重視基礎性工作內容,有效性相對有限,本院嘗試通過品管圈活動提升護理效果,從調查結果上看,品管圈活動的積極價值十分突出。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一種質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強調將共同工作且工作內容接近的團體組成一個小組,進行集體合作,發現并解決問題,提升工作質量。本院產科7名護理人員成立品管圈小組后,明確了管理權責和工作內容,并通過例會、問題分析等方式了解護理工作的不足,持續完善護理人員專業能力[4]。在此基礎上,堅持循證護理基本原則,使常規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實際提升[5]。從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均優于對照組,體現了品管圈活動的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突出,降低了護理風險發生率,提升了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陳孝芳.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03(02):185-186.
[2] 張春梅.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06):168-169.
[3] 羅華,陳敏清,何中華,等.品管圈活動在神經外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18,(26):3295-3297.
[4] 呂文娟,江芳.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4):214,216.
[5] 柳波.品管圈活動在糖尿病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38):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