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春
摘 ?要:農業在開展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一定會有多種缺陷與不足存在。我們主要結合某省農業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從生產需求角度開展全新的農業新技術研究工作,是有效改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問題的重要途徑。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必須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進而通過建立相應激勵機制的方式,提升農業項目評估體系整體質量與水平,真正改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新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
該省是農業大區,在農業科技發展的大力推動之下,其農業發展得到較為顯著的進步。通過對該省農業總體狀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雖然其農業面積較大,但是整體質量與效率較低。利用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式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是該省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提高對農業新技術的重視程度,在原有基礎上強化推廣力度,為農業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產學研用銜接不緊密
經過多年發展,該省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已初步形成清晰的結構框架,建成了一批覆蓋全區優勢特色產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團隊、試驗站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聚集了全區最精良的研究團隊和設備。這些平臺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自治區級科研部門,如農業科學院、科學院及其他自治區屬農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由于受到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等多方面的影響,科研人員多數專注于發表高級別的論文、申請專利等,產生了“重論文,輕生產應用”,注重量化指標、新穎性、前沿性,忽視與生產應用需求相結合的傾向。他們以完成自己承擔的課題、追求自身的科研成果為首要目的,以能夠獲得某領域的重大發現、重大成果來衡量其價值,其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的力度不大,成果的熟化程度也不夠,從而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機構自身具有的公益性能被弱化,農業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得到很好解決。
2.農業科技創新較弱
為實現對農業發展現狀的改善,很多省市已經結合實際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建立試驗站的方式,帶動地方科研力量,但是受到編制問題的影響。政府中并沒有真正的添加人員以及編制問題存在,科研條件較差以及科研能力有限的問題長期存在,在科研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收益。在開展科技創新以及指導農業時,積極性相當低。從總體上看,該省在農業生產中直接將農業新技術推廣到大型的農業龍頭企業當中。雖然已經成立大批量的農業合作社,但是農民仍然是農業合作社構成的主要成員。長期駐守鄉鎮的農技人員是真正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基礎。很多鄉鎮存在設立農技服務后,并不能真正的推廣技術能力的問題。很多知識較為落后,較少的人員編制以及能力較弱的農業新技術,都會導致科研推廣能力不能獲得理想中的效果??萍紕撔碌哪繕烁情L期無法實現。
3.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總體來看,雖然從事農業
科學研究的人員較多,但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人員少,科技研究創新推廣呈倒三角形,即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推廣隊伍不穩定。該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平均每年僅為28.6%,大批的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投入與產出無法形成正比,致使農業生產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大批科研成果產出與農業生產技術需求缺口巨大,矛盾突出,這也與該省當前廣大農業生產者接受科技新成果能力有限有關。
4.農業科技項目缺乏科學評估體系支撐
科技廳每年都下達大量科研項目任務,覆蓋了全區的農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推廣等領域。但有關部門往往重立項和指標完成情況評估,輕項目實施過程監管、指導,以及項目完成后的后續實地跟蹤調查評估。有時項目建立的示范基地隨著項目完成而消失,推廣的技術離開了示范基地便無法繼續推廣,即技術推廣平臺建設難以達到穩定持續,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障礙。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建議
1.從生產需求角度開展農業新技術研究
建議農業科研立項要切合該省農業生產實際,注重解決該省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科研單位在兼顧基礎研究、前沿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兼顧科研成果轉化,從生產需求角度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創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方式,將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提高其技術水平、解決生產中技術瓶頸視為科研出發點。同時,要轉變對農業科技人員科技成果的考核評價方式,從追求論文、專利數量等逐步轉向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應用,將科技成果轉化率納入科研成果的考評之中,作為農業科技人員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
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
建議自治區政府除了以項目支持農業科技成果研究與創新外,還應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經費和科技人才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強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培養力度。隨著現代農業向精準、智能、品質方向發展,嚴格農業生產經營條件,實現與國際接軌,利用農業科學院、現代青年農場主學院等教學資源優勢,推薦培訓一批優秀農業生產經營者,推行農業生產經營培訓考試制度試點。通過農業職業技術考試的生產經營者才有資格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應對其在政策、技術和金融上給予優惠支持,并強化其在農業生產中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將其發展成為創新型農業企業家,并對其生產的農產品進行適當補貼。將這些經過培訓且合格的生產經營者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者,以有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效率。同時,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設備設施等資源進行共享,實現科技人員、科技資源協同創新發展。
3.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用活《關于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暫行規定》,鼓勵事業單位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作投資,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收入歸單位,實行統一管理,不需要上繳國庫,對完成轉化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研究合理可行的分配制度,激勵科技人員投入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建立農業科技項目、科技成果入股評估機構,對農業科技成果做出科學評價。
4.構建農業項目評估體系
農業科技項目科學評估工作需要在多個環節內進行,其中主要涉及到立項前、實施過程、驗收以及后續管理等。推廣模式、方法以及農戶接受度都是調查評估的主要對象,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技術研究、措施以及方法的重要性。部分項目在經濟性、社會效益以及發展前景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必須高度重視這類項目,維持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加大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1]李恒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具體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6(5):178.
[2]安梅,馬梅,王瑞仙.以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37(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