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鑫
提攜與解決,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在古代,卻一直都是緊密相連著。
提攜,動詞,字面意思為“牽扶,攜帶”,引申為“扶植、提拔”,常用來指某人對某人在事業上的幫助,比如,上級領導很照顧下屬,教下屬很多東西或者提拔這人一個很好的職位等。解決也是動詞,指“梳理清楚,作出決斷,”或是“解釋,疏通”“處理問題,使有結果”等。提攜與解決,在特定的環境中或許會有交集,但兩個詞都極為活躍,絕對不用拴在一處使用。
不過,倉頡造字,五千年的漫漫時光里,文字的音形義難免會發生一些轉變,其實“提攜”也好,“解決”也罷,在古代,它們都不是動詞,而是掛在人身上的小物件。
所謂提攜,便是古人腰帶上的掛扣,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扣。提攜又叫束帶,多為玉質,兩側間有一個扁形通孔,方便革帶穿過。形制多樣,有長方形、橢圓形、花形、荷葉形等多種。多數玉提攜正面圖案邊緣呈齒狀或小連弧狀,“下部帶有長而窄的玉環,作為懸掛物件之用,江湖人士和尚武之人用以掛刀劍,文人則掛上玉佩玉玦等裝飾品或是日常用品。常見的玉提攜有獸面長方玉提攜、鏤雕花鳥紋玉提攜等。現存最早的提攜是唐代制作的,唐代的提攜制作工藝比較粗糙,沒有什么鮮明的風格,兩宋時期提攜的制作達到繁盛的境地。宋代玉提攜的圖案有龍、鶻、鵝、荷葉龜巢、虎、花瓣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至明代,已能將中國傳統的特點與高度的審美情趣相結合,小巧精致,有活環、死環兩種,藝術價值很高。
所謂解決,是古代一種上端粗大,下端尖銳的解結的錐子,用骨、玉等制成,又稱“觽”(xi)。當年,周人十分講究禮節,穿衣系帶時,為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走光失禮,往往會將衣帶打成死結,所以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觽。觽既有用骨頭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制成的,因為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觴是觶中最常見最貴重的一種。
最開始,觽就是解繩結的工具,成年男子往往要佩戴兩個觽,有大有小,用觴幫助家中長者解結是孝的一種表現,因此成年也被稱為“觽年”。
西漢劉向《說苑》中記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書里提及了觽的象征意義:“能決煩亂者佩觽。”在漢代,人們佩觴暗示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君子,觽成了象征聰慧能干的裝飾品。
這個用來裝飾的觽,有的單獨掛在腰帶上,有的就掛在玉提攜上,在提攜上掛上觽,掛上“解決”,曾是古人的一大時尚。
提攜與解決,古人曾把它們作為值得炫耀的資本時時掛在身上,用以標示自己的高潔品格。今天,我們也該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發揚提攜與解決的精神,解決好我們該解決的問題,與身邊的人合作共贏——在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中汲取豐富的內涵,養心修德,提高自我。
珠珠薦自《潮州日報》2019年4月2日